|
|
 |
|
|
|
儿童急性白血病健康教育处方 |
|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发病率居儿童恶性肿瘤的首位。由于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生和聚集并抑制正常造血,导致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临床可表现为贫血、发热、皮肤黏膜出血(如鼻出血)等。白血病细胞也可侵犯髓外组织,如肝、脾、淋巴结、脑膜、性腺、骨组织等,从而引起肝脾淋巴结肿大、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睾丸肿大及关节疼痛等。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已明确不是遗传性疾病,辐射、烷化剂及苯制剂暴露可能是潜在的诱发因素。 儿童急性白血病预后良好,目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愈率已达到80%以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总体治愈率已达70%左右,其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愈率已达到90%以上。儿童一旦确诊患病,应尽早前往具有诊治儿童血液肿瘤疾病能力的儿童医院或三级甲等医院的儿科血液肿瘤中心接受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是帮助患儿顺利度过化疗期的重要措施之一。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治疗,有助于患儿身体康复,改善生活质量。 健康生活方式 家长要悉心照顾患儿,生活规律,让患儿充分休息和睡眠充足,避免劳累。 居住环境每天通风消毒,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白细胞低下或化疗期间,患儿外出时要佩戴口罩。 保持手卫生,饭前便后洗手。 注意口腔卫生,三餐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预防会阴及肛周黏膜感染,便后温水清洗肛周,女童需要注意清洁外阴。 饮食要营养卫生,保证充足的热量。避免外出就餐,水果要新鲜且易清洗。餐具每天消毒。 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患儿,食物需要经过高温蒸煮。 合理饮食,避免食用油腻、辛辣食物,注意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证每天排便,避免出现便秘。 遵守特殊化疗药物治疗对饮食的要求。 化疗后血小板降低的患儿应吃软食,避免剧烈活动及磕碰。 避免受到烟草的危害。 病情平稳、血常规基本正常的患儿,可恢复社交。 家长要密切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状况,理解和关爱患儿,帮助患儿建立自信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如果患儿出现烦躁不安、恐惧及抑郁等情况,家长应及时给予安抚和情感支持,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治疗与康复 患儿要在儿童血液肿瘤专科医生指导下接受长期规律治疗,不可随意中断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患儿有80%的概率能够治愈,多数患儿仅通过化疗就能获得良好的预后,切勿轻易放弃治疗。 在化疗期间,家长要注意观察患儿的化疗反应及副作用情况,出现病情变化,要及时带患儿到医院就诊。 患儿应遵医嘱定期随诊,对原发病及脏器功能进行评估。停药一年内,患儿每3个月~6个月,复诊一次,并进行全面评估。停药第二年后,患儿每3个月~6个月复查血常规,每年进行正常儿童体格检查,出现复发症状随时复诊。 关注远期生活质量,定期对认知、心理、内分泌及生殖等发育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急症处理 如果患儿病情加重,尤其是出现下列情况,患儿应尽快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治疗: 1.化疗后出现白细胞明显减少等重度骨髓抑制,并伴发热。 2.出现精神状态差、胸闷、呼吸困难、明显腹痛、肢体麻痹、肢体活动异常、少尿等。 3.出现明显出血倾向,如严重鼻出血,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便血、血尿等。 4.其他严重情况。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供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