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刘晓飞
“肾上腺病灶相对较小,穿刺难度更高。但是,对患者来说,进行肾上腺穿刺更有利,有助于找到疾病的原因,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近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伊滨院区(以下简称伊滨院区),提起不久前的一个特殊病例,肺病科专家安鹏说。 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派驻洛阳的专家之一,安鹏与患者刘先生的相识源于一次特殊的接诊。7月,52岁的刘先生在体检时发现肺部有阴影。结合症状和靶向病原微生物检测报告,医生诊断他为肺结核。然而,经过抗结核治疗,刘先生的病情没有好转,且在服用抗结核药物1个月后开始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体温在37.5摄氏度~39摄氏度之间波动,这种情况已持续3个月。 刘先生辗转多家医院求医,始终未能明确发热原因,无法对症治疗。在辗转求医的过程中,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日渐消瘦。11月,刘先生的家人得知伊滨院区有北京医院的专家长期坐诊,便陪他来到这里就诊,希望能明确诊断,对症治疗。 在伊滨院区肺病科,刘先生向安鹏讲述了自己的疑惑:“明明已经按肺结核诊断治疗,为啥没效果?还持续发热?”在全面分析刘先生的病历资料后,安鹏及其团队决定对刘先生进行CT(计算机层析成像)引导下经皮穿刺肺组织活检术。活检结果显示,患者肺结核可能性大,但未发现诊断肺结核的“金标准”——结核分枝杆菌。 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安鹏及其团队认为有3种可能性:一是确实有肺结核,但身体其他部位有肿瘤性疾病或者有免疫系统疾病,导致发热;二是肺结核与肿瘤并存,陈旧性肺结核发展成斑痕癌;三是连续服药后出现耐药性,使肺结核进行性加重。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安鹏及其团队认为刘先生需要进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肾上腺组织活检术。根据病理检查报告,安鹏确定刘先生是“黏液表皮样癌合并肺结核”,明确了病因。目前,刘先生正在伊滨院区进行针对性治疗。 安鹏说,面对这种复杂的医疗问题,医生需要抽丝剥茧,深入研究,积极和患者沟通交流,才能精准诊疗,对患者负责。患者要积极配合,这样做有利于医生快速明确诊断方向。 伊滨院区是洛阳市人民政府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联合打造的又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地,7月开诊。自开诊以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先后派出多名专家来伊滨院区开展坐诊、手术、查房等工作,以“同质化发展”为目标,有序开展诊疗活动,让洛阳百姓“少跑路、治好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