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波
刘某,女,52岁。 主诉 患者出现阵发性胸闷、胸痛伴心慌3年有余,下肢水肿3个月。 初诊 患者首次出现胸闷、胸痛、心慌、气短,在某医院被诊断为心肌梗死,服用硝酸异山梨酯片等药物及输液治疗后好转。本次患者因劳累过度,病情加重,并且心慌、胸闷、气短、乏力、双下肢水肿,被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到医院进行治疗。 现症 患者体形肥胖,喜食肥甘厚味,心慌胸闷,气短乏力,不得平卧,双下肢水肿,纳差腹胀,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倦怠,声音无力,舌质暗淡、偏大,舌苔白滑厚腻,脉象沉细无力,血压130/95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心率95次/分,心律齐。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陈旧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 中医诊断 胸痹心水(气虚血瘀,阳虚水泛型)。 治则 益气化瘀、温阳行水。 处方 人参10克(另包先煎),黄芪20克,丹参20克,檀香10克,仙灵脾15克,干姜10克,炒葶苈子15克,白茅根30克,制香附15克。共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笔者嘱咐患者要避风寒、畅情志、勿劳累,饮食应“低糖盐,限肥甘,少辛辣”。 二诊 患者服上药7剂后,双下肢水肿减轻,心慌胸闷、气短乏力、不得平卧明显好转,神疲倦怠、纳差腹胀等有所改善,畏寒肢冷有所好转。 现症 患者面色苍白,神疲倦怠,声音无力,舌质暗淡,舌体偏大,舌苔白滑厚腻,脉象沉细无力,血压120/70毫米汞柱,心率88次/分,心电图检查结果同前。方证相符,上方加桂枝6克,生麦芽20克,以温经通脉、疏肝和胃、利水消肿。共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医嘱同前。 三诊 患者服上药14剂后,面色稍红润,精神体力有所恢复,双下肢水肿明显减轻,心慌胸闷、气短乏力、不得平卧明显好转,神疲倦怠、纳差腹胀明显改善,四肢逐渐转温和。 现症 患者面色黄(稍红),神志清楚,声音有力,舌质暗淡、舌体偏大,舌苔薄白腻,脉象沉细缓和,血压118/70毫米汞柱,心率70次/分,心电图检查结果同前。方中人参改为党参15克,以代人参补气,仙灵脾的用量改为10克,干姜的用量改为6克。共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医嘱同前。 四诊 患者服上药21剂后,面色红润,精神体力恢复,双下肢水肿基本消退,心慌胸闷、气短乏力明显好转,神疲倦怠明显好转,食量增,腹胀消,四肢温暖。 现症 患者面色红润,神志清楚,声音有力,舌质淡红、舌体偏大,舌苔薄白,脉象沉细缓和,血压118/70毫米汞柱,心率70次/分,心电图检查结果同前。方证相符,疗效显著,按上方继续服药10剂,隔天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以巩固疗效。笔者嘱咐患者要避风寒,畅情志,勿劳累,通二便。 按语 患者体形肥胖,喜食肥甘厚味,故痰湿脂高壅积;原患心肌梗死,心脏严重损害,加之劳累过度,心脾损伤,心气不足,心血失养,水湿属阴,阻遏胸阳,气机壅滞,故心慌、胸闷、气短、乏力,不得平卧;脾气虚弱,水湿不运,水瘀互结,积留体内,故下肢水肿;心气不足,心血失养,脾阳失温,升降失司,故面色苍白;神疲倦怠,纳差腹胀;脾阳虚弱,水湿不化,故畏寒肢冷;舌暗体大,苔白滑厚腻,辨证其病机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 该患者为胸痹,病位在心,病因为水瘀互结,心主血脉,血脉不畅,血不行水亦不得行,心属火,而畏水,故水乘火位,必致心水诸证。该患者虽然病位在心,但与肺、脾、肾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在心水病机中,也起到重要作用。肺之输布,脾之运化,肾之蒸腾,至关重要。在治疗中,“益肺气、健脾气、温肾阳”贯彻治疗始终。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转归,适时调整方剂,温药不可久用,补阳亦要顾阴,兼调气机,方能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