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与感染管理 |
|
□刘丽云 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会直接接触患者,他们承担着保障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任。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自我防护、规范管理感染风险,已成为保障医疗安全和维护护理人员健康的重要任务。 常见的消毒方法和适用范围 酒精消毒 酒精通常能有效消毒表面,对一些小型工具、器械,以及手部具有杀菌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酒精不适用于消毒开放性伤口。 紫外线消毒 紫外线能够破坏微生物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结构,从而杀灭细菌和病毒。广泛应用于空气净化、水处理、物体表面消毒。 过氧化氢消毒 过氧化氢能在氧化作用下杀灭细菌、病毒,广泛用于医疗器械、空气净化等领域。 过滤消毒 通过物理过滤,将水中的微生物、颗粒物等过滤掉,达到净化和消毒的效果。通常适用于户外活动时的水源消毒。 热消毒 高温能有效地杀灭微生物,热消毒常用于对一些不耐化学药剂的器械的消毒。 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与感染管理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护目镜、手套、防护服等。不同情况下,需要选择不同的装备,确保个人的全面防护。 正确佩戴口罩 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过程中,尤其是涉及飞沫传播的工作时,应该正确佩戴口罩,保护呼吸道免受污染。同时,还要定期更换口罩,避免触摸口罩表面。 勤洗手、消毒 护理人员的手部卫生是保障患者安全和自身健康的关键,并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病毒传播,尤其是在与患者直接接触、处理其分泌物、使用洗手间以后。而正确洗手是护理人员维护个人卫生的基本环节之一。在与患者互动、接触患者体液或其他医疗操作后,应及时用香皂和清水洗手,确保手部彻底清洁。另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也是一种高效的清洁方式。 做好隔离措施 在必要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实施正确的隔离措施,其中包括空气传播病原体的隔离、飞沫传播病原体的隔离等。并严格按照医疗卫生机构的隔离政策进行操作。 密切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需时刻关注个人的健康状况,特别是出现感冒或其他身体不适,避免在患有传染性疾病时与患者接触。这对于维护患者和其他护理人员的安全至关重要。 注意事项 口罩应全部遮住口鼻 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至关重要,其中戴口罩是一项基本措施。口罩应当正确佩戴,完全遮住口鼻,确保口鼻不暴露在外部环境中,能有效防止患者或护理人员自身的飞沫传播,避免病毒传播的风险。因此,护理人员在工作时应注意确保口罩的紧密贴合,避免留下空隙,提高自我防护效果。 取下口罩时不要接触口罩外面 要知道,口罩外表面会受到患者分泌物的污染,接触以后会导致交叉感染的风险。在摘取口罩时,护理人员应当优先使用耳部或头部的绑带,尽可能避免手部直接接触口罩的外表面。减少手部污染,降低感染的潜在风险;同时还可以起到交叉感染的防护作用。另外,护理人员要减少对口罩外侧的接触,保持手部清洁,避免病毒传播。 戴口罩时间不可以超过4小时 为了确保口罩的有效性,护理人员应当定期更换口罩,一般情况下,口罩佩戴的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口罩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变湿,失去一定的过滤效果,因此,定时更换口罩有助于保持干燥和清洁。不仅如此,长时间佩戴口罩也会引起不适感,适时更替口罩可以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舒适度,提高工作效率。 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与感染管理是保障患者和自身安全的重要措施。为了确保这一工作的有效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严格的感染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和要求;定期进行感染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强化消毒和清洁工作,确保环境卫生;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 (作者供职于河北省盐山县人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