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济源:“11363”模式 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
|
□王正勋 侯林峰 赵炜方 “我由于脑血管病,需要经常住院。之前卫生院没有CT(计算机层析成像)设备,我们要到县人民医院进行检查,现在在卫生院就能检查,方便多了。”12月24日,在济源示范区五龙口卫生院住院的郭先生做完CT检查说。 “在卫生院检查,由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出诊断报告,真正做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济源示范区五龙口卫生院院长乔宝剑告诉记者。 近年来,济源示范区以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探索形成“坚持一个机制,打造一个平台,突出三个融合,推进六个统一,实现三方面效果”的“11363”模式。在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过程中,济源示范区将医疗帮扶作为重中之重,强化医疗健康集团牵头医院对基层医疗人才、设备、技术以及管理的帮扶,切实将患者留在基层。 济源示范区坚持高位推动,成立示范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管理委员会。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管理委员会对医共体建设进行部署,关键环节进行强化协调,落实情况进行重点督察,保障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有效推进。 济源示范区进一步打造互联互通平台,总投资5420万元实施紧密型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构建上联省市、下联村镇的诊疗服务体系,推进医疗资源信息共享、医疗业务上下联动,形成“一平台、一张网、一朵云、一体化”的格局。 济源示范区坚持将医疗、预防、康养、救治相结合,向两个医疗健康集团派驻18名业务专员,指导疾病预防、妇幼保健、中医治未病体系建设;投资530万元建设智慧医养中心,构建“横到边、竖到底”的管理网络,为老年人配备完善的互联网医疗设备设施,提供“一键呼叫、马上到达”的医养结合服务;为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派驻103名医务人员到12个卫生院工作,帮助镇卫生院建立特色专科16个,开展新技术新业务项目34项,捐赠心电监护仪、超声、CT等医疗设备70余台(件)。 此外,济源示范区还推进人财物事管理统一,将医疗机构65名中层干部在医疗健康集团备案,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聘员额制、事业编、特招医学院校毕业生101人;推进医保资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医疗健康集团集中拨付,规范非业务支出财务管理;以构建整合性医疗服务体系为目标,集中谋划实施卫生健康项目19个,总投资额达35亿元;在8家市直医院差异化发展呼吸重症、中医康复、腔镜微创治疗等八大医疗中心,实现“院有特色、科有名医、医有团队”;健全完善医疗、护理、院感、药剂等管理委员会,开展培训活动60余场,累计培训1200余人次,进一步推动实现区域业务同质化、标准化、规范化。 目前,济源示范区进一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构建百姓可接受、财政可承担、医院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格局。通过推进医共体内资源下沉、信息共享,实现城乡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打造医疗服务新体系,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医疗303例、远程心电26870例、远程CT影像诊断4946余例,受益群众达到1.3万余人次。通过开展医疗机构提档升级,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CT设备5台,12个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3个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7个镇卫生院达到社区医院标准,区域医疗就诊率达到9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率达到67%,较去年明显提升。通过推进便民就医少跑腿、家庭病床服务等改革,紧紧扭住群众就医过程中的“关键小事”,优化整合医疗资源和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先后设立夜间门诊22个、名医工作室15个,提供护士上门服务达1.2万余次,二级医疗机构全部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通过实实在在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推进了济源示范区优质医疗资源均等化,进一步实现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管理指导一盘棋、信息联通一张网、资源配置一本账、服务流程一条龙’格局,让大部分患病群众不出村镇就能得到有效诊治。”济源示范区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宏伟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