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念
石斛
六代传承成佳话——探访乔氏中医学术流派
四季养生保健的重点
胰腺炎患者怎样合理饮食
1
11 1 2024年1月2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念
 

□李许要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春夏秋冬的阴阳变化,是人类和其他物种生长生存的根本。因此,在春夏万物生长迅速的季节,人们应注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发的需要;在秋冬万物封藏的季节,人们应注意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人是自然界的一员,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其实,只要理解顺应自然规律,就理解《黄帝内经》养生理念的精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生活,有时不可避免地违背了自然规律,比如熬夜玩手机、玩游戏等。有一些人夏季贪凉,摄入大量冷饮,把空调房间的温度调得很低;冬季又怕冷,室内温暖如春,皮肤腠理打开。这些生活方式,都违背了自然规律。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精气应该在冬季藏起来,但室内过热的暖气、辛辣饮食、经常熬夜等,使精气没有藏好,待春季阳气生发时,各种疾病就来了。
    清代医学家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指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我很赞同张志聪的说法。
    中医在治病时,应注意春夏季节固护阳气,避免使用大量苦寒之品,可以在方中加入桂枝、柴胡、薄荷等中药,以助阳气生发;在秋冬季节,遵循少食辛辣食物、适量食用酸味食物的原则,潜阳护阴,可以在方中加入麦门冬、石斛、玉竹、乌梅等中药,以免患者出现口唇干燥、上火、干咳、便秘等症状。
    有的人,不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意思,在春夏温补阳气,或者在秋冬服用滋阴之品,达不到养生的目的。《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意思是说,人体内对立统一的阴阳双方,要互相平衡、协调,才能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说明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因此,“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的“养”,要把握好“度”。只有“阴平阳秘”,才能“精神乃治”。
 (作者供职于汝州市卫生健康委中医科)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