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军
阿司匹林是一种古老的药物,来自柳树皮中被发现的化学物质。早在2400年前,柳树皮就被用来治病。希波克拉底就曾用柳树皮治疗头痛。由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因此服用这种药物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尤其是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尽管有的广告宣称一些阿司匹林肠溶片“不伤胃”,但是相关研究表明,阿司匹林肠溶片并未减少出血的风险。这是因为阿司匹林吸收入血后迅速降解为水杨酸,水杨酸经血液循环仍可到达胃黏膜。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氯吡格雷或华法林联用,出血风险依然会增加。 由于阿司匹林肠溶片制剂的特殊性,为了使药物快速到达肠道,减少在胃部的停留时间,药品说明书上会标注“肠溶片应饭前用”。这回答了“饭前与饭后”的用药问题,但仍有不少人对“早晨与夜间”如何用药心存疑虑。下面,我介绍一下相关知识。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特点 1.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迅速降解为水杨酸。 2.药品说明书上描述: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普通片,其吸收延迟3小时~6小时。 3.《中国药典》规定,肠溶型药物在胃酸环境下释放的量小于10%,即符合肠溶标准。 心脑血管事件高发因素 关于“血小板聚集率24小时节律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这种变化规律与单纯时间因素无关,与直立体位等有关。 1.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是每天早晨6时~9时,往往发生在睡醒后3小时,这是一个高风险时间段。 2.晨起体位的改变会刺激体内儿茶酚胺的释放,刺激血小板膜上α受体引起血小板的活化。α受体阻滞剂可抑制晨起血小板聚集率峰值。 3.晨起体位的改变使体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升高,进而增强血小板对诱导剂ADP(二磷酸腺苷)的敏感性。 4.冠心病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可有效减少晨峰现象的出现。这可能与β受体阻滞剂会降低血小板对儿茶酚胺浓度变化的敏感性有关。 5.肾上腺素诱导的健康人群血小板聚集率存在24小时节律变化,早晨6时达到高峰,此后逐渐降低,夜间睡眠中达到低谷。这进一步证实了晨起直立体位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早晨用药与夜间用药的差异 有研究表明,日间服药,16时~20时血小板聚集率出现再次升高趋势;夜间服药,次日10时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表明夜间服药可显著抑制晨起血小板聚集高峰。 饭前用药与饭后用药的差异 普通阿司匹林片、阿司匹林泡腾片 非肠溶制剂,在胃内溶解,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应饭后服用。 拜阿司匹灵(阿司匹林肠溶片) 2006年11月13日核准说明书(小包装)上标示:“宜在饭后用温水送服,不可空腹服用”。2008年8月4日核准说明书(大包装)上标示:“应在饭前用适量的水送服”。 阿司匹林肠溶片耐酸不耐碱。饭后用药,食物的缓冲会使胃内的酸性环境被稀释,胃液pH值(氢离子浓度)升高,使药物易于溶解;同时,食物使药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延长,会增加药物在胃内溶解的机会。 饭前或空腹用药,胃内处于酸性环境,药物不易溶解;同时,胃排空速度快,药物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可减少对胃黏膜损伤。 也就是说,夜间用药可显著抑制晨起血小板聚集高峰,提高疗效;饭前或空腹用药可明显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 什么情况下慎用阿司匹林 1.对止痛药、抗炎药、抗风湿药过敏,或存在其他过敏反应。 2.有胃十二指肠溃疡史,包括慢性溃疡史、复发性溃疡史、胃肠道出血史。 3.与抗凝药合用会增加出血风险。 4.严重葡萄糖-6-确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者要慎用阿司匹林。这类患者如果服用阿司匹林,发生溶血的风险比较大。 5.布洛芬可能干扰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作用。如果患者需要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布洛芬,应咨询医生。 6.阿司匹林可能导致支气管痉挛,引起哮喘发作或其他过敏反应。危险因素包括支气管哮喘、花粉热、鼻息肉或慢性呼吸道感染。对其他物质过敏的患者,也要慎用阿司匹林。 7.由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可持续数天,因此可能导致手术中或手术后出血风险增加。 8.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会减少尿酸的排泄,可能诱发痛风。 9.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不应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的伴或不伴发热的病毒感染。有的病毒性疾病患者,如果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发生少见的危及生命的Reye综合征(流感病毒感染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患者持续呕吐,可能是Reye综合征的预警信号。 (作者供职于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