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超 孙五美
行为医学,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研究人的行为的医学。在我国,行为医学兴起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得到了迅速发展。 1990年,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成立。1992年,《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创办。 2001年7月,河南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下面简称分会)成立。 2001年7月,河南省首届行为医学学术会议在郑州召开。
行为医学的发展现状 新冠疫情下,分会积极推广行为医学理念,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新冠疫情期间,面对疫情多点散发的态势,分会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为常态化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抗疫过程中,分会长期倡导的“行为决定健康”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针对新冠疫情下人们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分会及时开通心理援助渠道,进行心理疏导,消除焦虑情绪;组织专家讲解防疫知识,促使人们能够达到身心健康。总之,分会通过各种形式的科学知识宣传和一系列社会活动,提高了大家对行为医学的认知,促进了河南省行为医学的发展。 助力县级医院双心医学发展,加大县域人才培养力度 精神障碍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疾病。在我国,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病患者有心理问题。这两种疾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双心医学在强调治疗患者躯体上存在的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倡导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心身全面和谐统一。针对心血管病合并焦虑障碍患者日益增多,而县级医院对此认识不足的现状,分会积极组织专家团队开展双心治疗培训,让县级医院相关医务人员掌握双心治疗基本知识,并建立自己的人才队伍,更好地服务患者。 积极履行社会职能,造福群众 生活中,很多人不重视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防治,致使心肌梗死、猝死患者日益增多。针对这种现状,分会多次组织双心医学专家开展义诊活动。在义诊活动中,专家全方位、多角度介绍了行为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让群众理解“行为决定健康”的涵义,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有效预防心血管病,防止出现心理问题。 行为医学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群众对行为医学理念接受度不高,相关专业人才缺乏 近年来,虽然河南省行为医学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分会成立较晚且规模小,委员人数少,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规模有限,导致行为医学理念无法得到广泛普及。全省缺乏从事行为医学专业研究的人才,在行为医学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均存在短板。 医疗机构之间水平差距较大 河南省的行为医学研究机构基本集中在省会城市及地级市,机构规模与国内的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县域医疗机构开展行为医学研究的医务工作者较少,导致群众受益面窄,学科辐射力严重受影响。 对行为医学的认知度不高,普及性不足 河南省大部分市级、县级医院缺乏行为医学专业医生,没有建立合理的行为医学人才梯队,对行为医学的认知度不高;同时,在基层医务人员中,对行为医学理念普及力度不足,导致许多心理疾病患者得不到正确诊治。 行为医学的发展目标及规划 加大全省覆盖力度 大力推进全科医疗(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发展,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全科医生不仅要有生物医学知识,还要有行为医学、社会医学、心理学知识。 积极倡导疾病的三级预防理念: 1.一级预防:无病防病,促进健康。在日常生活中要戒烟限酒,平衡膳食,适量运动,保持心理健康。 2.二级预防:阻止或延缓疾病发展,相关措施包括定期进行躯体检查和心理测试,着眼于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3.三级预防:进行规范化治疗,注重康复训练。保持健康体重,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康复治疗。定期随访和监测。 加大心理行为与疾病相关性研究力度 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加大研究力度: 心理行为应激对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和机制;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类型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吸烟及其他成瘾物质对健康的危害及其戒除措施;神经官能症的分类和防治;心身疾病的病因、机制和防治;心理行为因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地位及其防治方法;对继发于器质性疾病的心理障碍,如何进行鉴别和防治;医患心理咨询在综合医院和社区中的开展;心理行为治疗的应用。 加强全省行为医学人才梯队建设 要以省级医疗机构为基础,加大对县域基层医疗单位的辐射力度,通过培训与实操组建基层单位行为医学人才梯队,同时加强与发达城市行为医学团队的交流,培养河南省行为医学专业拔尖人才,形成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 加大全省健康教育普及力度 健康教育包括社区健康教育、家庭健康教育、老年健康教育、职业健康教育、各种疾病的健康教育等,其对象具有广泛性和全民性。也就是说,人人都有接受健康教育的必要。分会要重视健康教育,大力宣传行为医学相关知识,引起全省人民的足够重视,突出行为医学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