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琰
外感风寒发热是指当人体受到风寒邪气侵袭,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引发的一种常见病症。当人体出现发热时,可能伴有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甚至痉挛、恶心、呕吐等现象。针对发热,有许多退热方法,如注射退热针、服用退热药、冰浴、冷敷等,但各类方法均可能带来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除药物退热外,中医特色护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关键作用。 针对风寒邪气侵袭人体导致气血不畅、内郁化热,从而引发的高热,中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护理干预:
穴位按摩 大椎穴是督脉与六条阳经(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胃经、胆经、膀胱经)交汇的地方,汇聚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并与督脉阳气共同上行至头颈。因此,大椎穴阳气充沛,具有解表退热、温经通络的重要作用,中医传统称之为“诸阳之会”。对于各种发热性疾病,大椎穴是治疗要穴,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所致的发热,均疗效显著。 定位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在正坐低头时,颈后最高点可触及两个椎骨,上方为颈椎,下方为胸椎,两者之间的凹陷处即为大椎穴所在的位置。 按摩手法 揉法:以食指和中指或其中一指着力于大椎穴,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反复10次~15次。 搓摩法: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轻揉,压力均匀放在大椎穴上,盘旋搓摩。 掌擦法:用一只手的手掌擦大椎穴8分钟。
艾灸
灸法是我国中医传统治疗手段,以艾灸最常见。艾灸主要是将用艾绒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置于特定穴位或病变部位。通过灸火的热力和药物作用,实现温经通络、益气活血、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达到治病与保健的目的。 选穴:大椎穴、合谷穴 1.大椎穴 定位: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功效:艾灸大椎穴具有疏风解表、宣肺散邪,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感冒、鼻塞、咳嗽等症状。 2.合谷穴 定位:位于人体手背上,五指并拢之后,拇指与食指间的肌肉隆起处。两侧手各对应一个穴位。 功效:艾灸合谷穴具有开发腠理、宣通毛窍、贯通气血、促进阳气升发、扶正祛邪的功效。 操作方法 在进行艾灸时,需要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穴位进行熏烤,与皮肤保持2厘米~3厘米的距离,使局部产生温热、舒适的感觉,而无灼痛感。通常每个穴位的灸疗时间为20分钟~30分钟,以皮肤红润为宜。若出现烫感或疼痛,应适当调整艾条与皮肤的距离。 艾灸时要注意,若伴随有明显的鼻塞症状,左边鼻塞则艾灸右手合谷穴,右边同理。 注意事项 1.确保场所通风良好,保持空气清新,避免烟雾过浓造成污染,同时应防止艾灸部位受凉。 2.处于过饥、过饱、过劳、酒醉状态或情绪不稳者,不宜立即进行艾灸。 3.在操作过程中,要避免艾灰脱落或艾炷倒向一侧,以免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 4.艾灸结束后,应将剩余的艾条纳入灭火管内或将其燃头浸入水中,以确保完全熄灭,防止再次燃烧。 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1.晕灸:若发生晕灸现象,应立即终止艾灸操作。患者应采取头低位平卧,注意保暖。症状轻者休息片刻或饮用适量温开水后通常可自行恢复正常;症状重者可掐按人中穴、内关穴等穴位。 2.烫伤:若艾灸后出现小水疱,无须特殊处理,水疱可自行吸收。若水疱较大,可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疱内液体,随后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以防感染。
中药泡洗
中药泡洗技术是传统中医疗法中的外治法之一,是借助泡洗时洗液的温热之力及药物本身的功效,浸洗全身或局部皮肤,达到疏通腠理、调和脉络、祛风除湿、清热解毒等目的,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中药泡洗搭配热毛巾擦身,有物理降温的作用,有助于退热。 操作要点 将药袋(内含桂枝、当归、羌活、红花等成分)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水量以药液能覆盖双侧踝关节为宜。将煮沸的药液倒出,待药液温度降至约40摄氏度时,将脚放入盆中浸泡。患者若为儿童,应以儿童可适应的温度为准,严防烫伤。 注意事项 1.泡洗水温应保持适中,确保热而不烫。泡洗时间不宜过长,最好20分钟~30分钟。 2.对于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或干性坏疽患者,泡洗时的药液温度不得超过38摄氏度,泡洗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 3.餐前餐后半小时内,不适宜进行泡洗。 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1.在泡洗过程中,应加强监护,密切关注患者的面色、呼吸、出汗等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头晕、心慌等异常症状,应立即终止泡洗。 2.针对烫伤情况,若皮肤出现小水疱,可不予处理,让水疱自然吸收;若水疱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疱内液体,随后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以防感染。
刮痧
刮痧疗法主要是通过使用边缘光滑的瓷器、铜钱、玉石等工具,蘸以油或清水等介质,在体表部位进行刮拭、点按、弹拨等操作。这些操作会使皮肤表面出现瘀血或点状出血,进而刺激人体经络腧穴,改善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穴位 大椎穴、膏肓穴、神堂穴、肩井穴。 功效 1.舒经通络,活血化瘀,有效改善微循环。 2.解毒排毒,增强新陈代谢能力,保障体内环境健康。 3.提高人体免疫力,有效抵御各类疾病侵袭。 禁忌证 伴有出血倾向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局部皮肤破损等)的患者,以及长期服用抗凝血类药物的患者,不适合刮痧疗法。 注意事项 在进行刮痧操作时,需要确保用力均匀,并适时涂抹润滑剂,避免干刮,以防对皮肤造成损伤。在刮痧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局部皮肤色泽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刮痧力度。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皮肤受损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刮痧,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放血
放血疗法亦称“针刺放血疗法”,是通过运用专业工具如粗毫针或小针刀,在人体特定穴位的浅表脉络进行刺破或划破,以适量释放血液。该方法在治疗感冒引发的发热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素问·血气形志篇》记载:“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放血疗法有助于降低体温。 常用方法 1.十宣穴放血:推按患者手指,使血液积聚于指尖。准确刺入穴位并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血液排出,最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2.耳尖穴放血:按摩耳廓使其充血,消毒后迅速刺入三棱针,并挤出鲜血。 禁忌证 1.孕妇、出血性疾病及凝血功能异常者不宜进行放血治疗。 2.耳郭皮肤感染、瘢痕、脓肿、溃破以及不明原因肿块部位的耳穴,均不适合进行放血治疗。 3.患有危重性传染病如艾滋病、乙肝者,不适合进行放血治疗。 4.体质虚弱者在进行放血治疗时,应控制出血量。 5.对于曾多次进行耳背静脉放血的患者,应从远心端开始,避免在中央部位放血。 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若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晕针或晕血现象,应立即停止放血,将患者调整为卧位,并注意保暖。轻者休息片刻或饮用温开水后可逐渐恢复正常;重者可采取掐按人中穴、内关穴等穴位的方法缓解。
刺络拔罐
刺络拔罐是指用三棱针、梅花针、毫针等针具在身体某个部位进行刺络放血,然后再进行拔罐的疗法。 功效 1.可以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能够调节体内气血平衡,促使各系统协调运作,保持身体健康。 3.能有效消除体内湿邪与瘀血,缓解寒痛、瘀滞等症状。 禁忌证 1.血液系统疾病及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接受刺络拔罐治疗,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2.皮肤存在破损、感染、溃疡等症状时,应避免采用刺络拔罐疗法。 3.孕妇在怀孕初期应谨慎使用刺络拔罐,以免对胎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4.身体状况较差、失血过多的患者,在使用刺络拔罐时要特别注意,防止身体进一步虚弱。 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1.若刺络拔罐后,留罐处皮肤出现小水疱,无须特殊处理,水疱可自行吸收。若水疱较大,应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疱内液体,并保持创面干燥,防止感染。 2.在刺络拔罐过程中,若出现心慌、恶心、呕吐等晕罐现象,应立即松解患者衣扣,给予温热的糖水,并注意保暖。若症状未缓解,应立即起罐,使患者去枕平卧,并按摩合谷穴、内关穴或针刺人中穴、十宣穴等穴位。 3.若患者在刺络拔罐的过程中出现晕针、晕血,应立即让患者平卧,必要时给予吸氧。 在应对风寒所致的发热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运用一系列富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技术,减轻患者的高热症状。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不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还能与药物协同发挥作用,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与质量。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