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冬玲
血液透析是一种重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来说,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 血液透析前的准备 血液透析前的准备工作是确保透析过程顺利进行的基础。在透析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病情、体重、血压、电解质等指标的监测。同时,还需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血管通路准备 血液透析需要通过血管通路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进行净化处理。因此,在透析前,医务人员应确保患者血管通路的畅通和稳定。常用的血管通路包括动静脉内瘘和深静脉瘘管。对动静脉内瘘患者,医务人员应定期检查内瘘的通畅度和震颤情况,保持内瘘的清洁和干燥,避免用力压迫造成损伤和出血。对深静脉置管患者,应确保导管的固定和通畅,避免导管移位和脱落。 饮食准备 患者在透析前应控制水分和电解质的摄入量,避免透析过程中因电解质失衡导致的并发症。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饮食计划,限制高钾、高磷等食物的摄入量,保证营养均衡。 用药准备 在透析前,患者应按照医嘱服用药物,如降压药、抗凝药等。医务人员应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并发症。对于需要调整药物剂量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在透析前及时与医生沟通,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血液透析过程中的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 在透析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对血压偏低的患者,应及时调整透析液配方和透析速度,以维持血压稳定。对于心律失常的患者,应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和心电监护。 血管通路护理 在透析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定期检查血管通路的通畅度和固定情况。对动静脉内瘘患者,应观察内瘘的震颤和杂音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对深静脉置管患者,应观察导管周围是否有红肿、渗血等感染迹象,保持导管周围的清洁和干燥。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在透析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对电解质失衡的患者,应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透析液配方;对低血压的患者,应调整透析速度、补充血容量等;对感染的患者,应给予抗生素治疗并加强局部消毒等。 血液透析后的护理 透析后患者应根据医务人员的建议调整饮食。由于透析过程中会损失一定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因此,患者应注意补充营养和水分。同时,由于尿量减少,患者应注意控制水分和电解质的摄入量,避免水肿和电解质失衡。 患者透析后应保持充足的休息和适当活动。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适当的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废物的排出。但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透析后患者应继续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若有不适或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务人员。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邹平市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