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那年的8号病房楼 |
|
□夏菁
“2022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时至今日,我仍然用这句话跟早已过去的2022年告别。 那一年的冬天,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在此形势下,作为全市疫情防控应急医疗处置定点机构,开封市人民医院为维护正常医疗服务秩序,满足全市人民安全就医的需求,准备在8号病房楼紧急成立住院部隔离缓冲病房。 “医院要成立隔离缓冲病房,需要医务人员,谁愿意去?”医院向全院医务人员发出志愿者召集令。 身为一名医务人员,我们深知所谓“隔离缓冲”就是“率先接触”,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个人的危险性也不言而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由于报名人数太多,还要保障其他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最终医院采取“抽调”的方式,组成了第一批隔离缓冲病房医疗队伍。当我站在队伍中与“战友”们相望时,才真正明白了高中课本上的那句话:“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隔离缓冲病房所在的8号病房楼当时还处于建设中,连基础的硬件设施都没有配备齐全。3楼、4楼、5楼都是病房,1楼是医务人员的办公和休息区域。我们的主要职责是在收治患者后,保证患者有热饭吃、有热水喝,确保每一个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早发现、早甄别,以及安全分流,避免发生院内感染事件,有效防止感染面扩大。 那些日子,我们防护服一穿就是四五个小时。我们不仅是穿梭在楼上楼下运送物资的“搬运工”,还是细致入微缓解患者焦虑心理的“疏导员”…… 在闷热的状态下,我们的头发不知道被汗水洗了多少遍。然而,脱下防护服后,迎接我们的又是无尽的寒冷。由于新建病房楼的暖气不足,我们只能靠被子取暖;床铺不够,只能在水泥地上铺个垫子休息;吃饭时间不固定,饭凉了只能加点儿热水补充体力。 “志士长医国,良医亦念民。”我们虽然饱受“冷热”交替的摧残,但是一刻都不敢懈怠。因为楼上病房里既有80多岁的老人,也有不满7岁的儿童,因为我们是全院疫情防控的“关口”和“前哨”。 在隔离缓冲病房,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道白色的身影,疲惫而坚毅,温暖而乐观。我们保障了普通病房新冠病毒感染患者“零输入”,隔离缓冲病房新冠病毒“零扩散”。在那段难忘的时光里,我们成了阻击新冠病毒的“守门人”。 时光流转,而今已四季如常。隔离缓冲病房已经消失不见,它完成了使命,而我也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上。8号病房楼开始人头攒动、出入自由,早已不复当年的模样。我时常站在走廊的窗前望着8号病房楼,脑海中浮现出那段不同寻常的时光。 没错,隔离缓冲病房消失了,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但它又一直存在,存在于我们的精神里。隔离缓冲病房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那是一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力量。我知道,那一年,隔离缓冲病房,不仅我们医院有,其他地方的医院也有。万千萤火可汇成灿烂星河,白衣执甲也能护山河无恙。 “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2022年远去了,我依旧身穿白衣,和同事们一起穿梭于护士站和各个病房之间。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热爱。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开封市人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