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乡村的牧歌 |
|
□李河新
一场小雨润物细无声,唤醒了乡村。低身于田野阡陌,我把无忧无虑的童年埋进土地,让燥热的盛夏抚摸着田野盎然的生机。 “布谷、布谷,布谷、布谷。”一声声鸟叫从最高的老槐树上传来,让单调的乡村妙趣横生,呈现出诗意的鲜活和葱茏。 “你去哪里啦?这么长时间也不回村。”80多岁的蒋大妈早已满头银发,抬头纹和眼角纹挂在干瘪的脸庞上。蒋大妈穿着儿媳妇亲手做的枣红色上衣、黑色裤子,还有在集市上买的布鞋。 “我这不回来了嘛,你还记得在沙河岸边,咱俩说的事吗?” 徐大爷已两鬓苍苍,年轻时健壮的身躯也被岁月压弯了腰。他倔强的脸上,透出的是艰辛;深邃的眼中,显现出的是淡淡的安详。 “你还记得呢?我以为你忘了呢!” “我没有忘!”徐大爷捋着胡子得意地笑着。 望着蒋大妈和徐大爷手拉着手,亲热地唠着家常,我想,人的生命力,就是在煎熬中强大起来的。 白哥家院子里种的满天星,开满了白色的小花。东边新修的水泥路旁,不知是谁家院子里的葡萄架下,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围坐在一起下棋闲聊,一只大黄狗蜷着身子在一旁打盹。 村子中央有一个文化广场,广场两侧有一个篮球架,四周摆放一些健身器材。孩子们在广场上穿梭打闹,徐嫂抱着宝宝沐浴着阳光。每逢节假日,村民们都会在广场上跳广场舞、唱大戏。村里有几支业余文艺表演队,队员们都是本村的村民。他们有的在外地演出挣钱,有的留守在村里自娱自乐。 “老李,你这是去哪儿呢?”徐大娘扛着锄头对我说。 我说:“我去天晓家看看。徐大娘,您最近身体好吗?” “你看看,最近我瘦了。前几天,我感冒了,这才刚好。”徐大娘无奈地说,“你还不知道,前段时间大儿子把我接到城里住了。我在城里人生地不熟,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差点儿把我憋出病来,还是回村里好,见到乡亲们可以说说话,心里也敞亮。” 我说:“徐大娘,那您和婶子们多说说话,我先走啦。” 我正准备走时,徐大娘贴着我的耳朵对我说:“中午去我家,我给你包饺子吃。” 徐大娘说完,好像又想起了什么事?“老李,还想问问你,听说邻村建高铁呢!咱村啥时候有这好事?” “徐大娘,咱们村现在是‘风水宝地’,以后准备治理沙河,种荷花、建廊桥,村民们可以钓鱼、划船,您就等着过好日子吧!”徐大娘诚惶诚恐地看着我。“老李,你说我能活到那一天吗?” 我坚定地对徐大娘说:“徐大娘,您一定会看到那一天的。”徐大娘高兴地说:“好,我一定把身体养好,等着那一天到来。” 日子像风一样吹过来,又吹过去,每天平静得如此亘古与悠长。清粥咸菜,有属于自己的味道;鸡鸭鱼肉,也有独爱它们的人。想起那些父老乡亲,我突然感悟到,乡村那清淡如水的日子里蕴藏的悠然,是别人无法察觉的美。 (作者为河南省平顶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驻鲁山县辛集乡白村第一书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