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甫 王 丽 赵爱霞
睑缘腺体囊肿是眼科常见疾病,好发于青少年和儿童,是由于睑板腺开口处阻塞,从而造成分泌物瘀积形成囊肿。 患者,女性,54岁,左上眼睑有囊性肿物1年多。在显微镜下,真皮深层可见多个单房性囊肿,囊壁由两层细胞组成,内层为立方上皮细胞,胞浆嗜酸性,可见顶浆分泌;外层为肌上皮细胞,呈扁平长形,有空泡。 患者的左上眼睑有粟粒大小囊性肿物,不痛不痒,曾在其他医院眼科用针挑治,在皮肤科应用电离子烧灼治疗未愈,随后逐渐增大。患者自述,近段时间视物略有阻挡感,随后到河南省中医院就诊。患者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正常,未治疗。皮肤科医务人员检查发现,患者为左眼上睑内1/3处睑缘有一个直径0.1厘米的白色半透明囊性物,边界清,考虑为表皮囊肿,给予手术切除。术中见该囊性物未累及黏膜,切除分离后直接缝合。患者被诊断为睑缘腺体囊肿。 手术后随访一年,患者皮损未见复发。 大汗腺汗囊瘤又称顶泌汗腺汗囊瘤,是来源于顶泌汗腺的一种良性腺瘤样囊性增生。该病较为少见,皮疹通常为单发,偶尔有多发病例的报道。该病好发于面部,常见于眼部,但极少发生于大汗腺聚集的部位,也可见鼻、颊、下颌角或头皮,偶尔见耳部或包皮。位于眼睑部位的顶泌汗腺汗囊瘤又称睑缘腺体囊肿,发生于睑缘的囊瘤少有文献报道。该病多见于成年人,皮损为中等硬度,正常皮肤颜色,有蓝色、淡蓝黑色或紫色的囊性结节,因其囊壁较厚,不易自行破裂,切开后可见透明液体,无自觉症状。大汗腺汗囊瘤生长缓慢,通常直径较小,为针尖大或豆大,偶尔有巨大型患者。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内可见囊状结构,有乳头状突起伸入囊腔,其中含透明液体。囊壁通常由单层立方上皮细胞组成,有时则为双层,结构与大汗腺相似,可见顶浆分泌。分泌细胞周围可见肌上皮细胞。囊壁细胞内含有耐淀粉酶颗粒。在细胞内及囊腔内也可发现阿新蓝阳性物质,表明其中具有酸性黏多糖。 大汗腺汗囊瘤需要与小汗腺汗囊瘤鉴别。后者皮损在湿热后易发生,随着环境变化和汗液分泌的多少而变化,夏季增多,冬季减少。在组织病理上,大汗腺汗囊瘤与小汗腺汗囊瘤鉴别较困难,因为大小汗腺的导管部分结构是一样的;与大汗腺汗囊瘤相鉴别,小汗腺汗囊瘤男性较多见,最常见于面部及头皮,也可见于耳郭、胸部及肩部。两者在组织病理上有较多相似之处,有些学者认为两者为同一种疾病或在文献中将其放在一起描述;也有人认为两者为独立的疾病,认为后者为瘤状增生,并非大汗腺的潴留性囊肿,故囊腔内可见由分泌细胞增生而成的实体性小“蓓蕾”或小囊肿,囊腺瘤的周围有纤维间质包裹,系顶泌汗腺真性乳头增生,并伴有细胞异形和有丝分裂;对于表现为蓝色、淡蓝黑色或紫色皮损的,患者在临床上还需要与蓝痣、恶性黑色素瘤或色素性基底细胞瘤相鉴别,切开后有半透明液体流出及结合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即可确诊为睑缘腺体囊肿。 大汗腺汗囊瘤的治疗可根据皮损大小及多少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冷冻、电离子、手术切除等疗法。该患者为中年女性,皮损位于睑缘,虽然单发皮疹较小,但是其自述视物略有阻挡感,曾采用烧灼治疗未愈。因此,笔者采用手术切除,取得较好的美容效果,至今未见复发。笔者建议对睑缘腺体囊肿及时进行手术切除。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