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脑梗死后的内科治疗与康复训练 |
|
□宋敏 脑梗死,作为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瞬间打乱了患者的生活节奏,给他们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及时、有效的内科治疗及持之以恒、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患者依然有望战胜病魔,重新拥抱正常生活。 当脑梗死发生时,时间就是生命。在急性期,内科医生会迅速行动,开展一系列关键的治疗措施。其中,溶栓治疗是重中之重,其目的在于尽快溶解堵塞血管的血栓,恢复脑部的血液供应。这一治疗方法有着严格的时间窗限制,通常在发病后的4.5小时内进行。因此,及时就医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医生还会运用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抗凝药物(比如肝素、华法林)来防止新的血栓形成,降低再次梗死的风险。他汀类药物也是常用的治疗选择,它们能够有效调节血脂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血管狭窄的进展。 除了上述药物治疗,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水平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同样不容忽视。过高的血压会增加脑血管的压力,而血糖控制不佳则会影响血管和神经的功能,进一步加重病情。通过合理使用降压药、降糖药,并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内科医生能够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有利的生理条件。 内科治疗仅仅是这场战争的开端。康复训练作为后续的关键环节,与内科治疗相辅相成,共同助力患者的恢复。在病情稳定后的48小时内,早期康复训练就应适时启动。 运动疗法 通过适当运动,提高患者的身体灵活性,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运动疗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或者进行针对性的力量训练。 作业疗法 作业疗法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比如穿衣、洗漱、进食等。通过计算机辅助训练,患者可以学会动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动作,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语言训练 对于语言表达能力受限的患者,语言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家属可以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进行数字训练、智力拼图训练等,逐步提高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多与患者进行交流,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语言能力。 心理支持 脑梗死患者往往会经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震惊、恐惧到随后的焦虑、抑郁,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积极性,还可能加重病情。因此,家属、医护人员及社会各界都应当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和理解,鼓励他们勇敢面对挑战,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态,重建心理平衡。 内科治疗与康复训练是脑梗死患者恢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内科治疗可以稳定病情,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而康复训练则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