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
PDF版查看  第二版: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五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六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二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我们的选择
1
11 1 2024年8月17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我们的选择
 

我们的选择

    编者按: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考大学时,要选择学校和专业;找工作时,要选择单位和岗位……每个选择都影响着人生的下一步。花样年华时,他们的选择是跨入医学之门,研究人类健康的奥秘;风华正茂时,他们的选择是成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师。他们有的扎根基层,兢兢业业地担负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有的坚守重症一线,竭尽全力守好患者的生命线;有的成为心灵的艺术家,有的奔忙在公益事业上……

“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理解他们,向他们致敬。

选择从医

要有爱人之心,更要有助人之能

本报记者  通讯员 何剑烁

    灯光如昼的手术室内,一位86岁女性患者的腹式双侧附件切除术正在紧张进行着。

    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主刀医生任琛琛站在手术台前紧盯着显示屏,熟练地操作着腔镜器械,动作精准而轻柔。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她的额头渐渐渗出细密的汗珠,但双手依然稳定……

    “我理解的医者仁心是医者要有爱人之心、助人之能。为更多女性患者做点事儿,是我们妇科医生的职责所在。用精湛的医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是医生的初心和责任。”从医30多年的任琛琛说。

    每个门诊日,任琛琛要接诊40~50位患者。因为很多患者是从外地慕名而来的,所以她每次都会认真接诊完最后一位患者再下班。

    在任琛琛看来,妇科手术时常要在患者的“生命线上”实施。手术医生要熟知人体各个解剖部位神经、血管及其分支的位置,预估可能出现的解剖变异、损伤与并发症等,“唯有日臻精进的医术,才能不负生命的重托”。

    任琛琛在关爱患者、精进医术道路的这种坚持,也影响和带动着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妇科团队。“目前,我们团队正着力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引发宫颈癌的全病变周期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出宫颈癌进展的靶点,为宫颈癌的靶向治疗探索新的方法。”对妇产科医学发展未来,任琛琛总是充满希望。

    在临床诊疗方面,她带领团队搭建多学科会诊及远程会诊的交流平台,提高院内妇科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的诊治水平;引进3D(三维)腹腔镜、荧光腹腔镜等先进技术,让妇科微创手术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积极开展促进子宫内膜修复的研究,更好地保护女性的生育能力。

    在医学科技创新方面,任琛琛带领她的研究团队致力于宫颈疾病的早期筛查及精准分流技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其中,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技术在宫颈病变早期筛查中的临床应用,规范了不同级别宫颈病变OCT图像判读特征,为后续OCT技术在全国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为HPV感染女性提供了更为科学的分层管理方案。

    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任琛琛不仅注重培养青年医师的临床思维,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意识。任琛琛已培养49名硕士研究生、3名博士研究生。许多学生已成长为各自领域的骨干力量。

    近年来,在河南省开展的免费“两癌(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工作中,任琛琛和团队又承担起了全省“两癌”筛查的质量控制和督导工作,在9个省辖市开展针对基层医师的培训,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

    “妇产学科是一个前赴后继的事业,任重而道远。我有责任让后人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任琛琛说。

    任琛琛30多年的辛勤付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她先后被评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三八红旗手等。2023年,她作为妇女代表参加了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选择精神医学

帮孩子看到光、找到爱

本报记者

    “情况都在好转,好好配合医生,争取早点康复回家。”814日,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童少年精神科病区,主任张燕温柔地和一名患者沟通着病情。

    从最初进入临床一线的忐忑,到现在面对患者时的坦然,张燕走了17年。儿童少年精神科的医生,往往需要比其他医生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成人相比,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障碍在行为表现上更加“非典型”。由于多数孩子无法很清楚地表述自己的症状,像张燕一样的精神科医生在工作中的最大难点就是怎样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以便诊断孩子的病情。

    “很多情况下,我们要用孩子的语言和方法来进行沟通,从孩子的言语行为中寻找蛛丝马迹,查找他们不愿上学、不肯说话、伤害自己等行为的背后原因。”张燕说。

    张燕接诊过的一个女生涂了黑色的美甲。张燕从这个细节入手,和患者沟通:“你的美甲是黑色的呀。虽然阿姨有点儿接受不了,但是只要你喜欢就行,因为这是你的指甲。”

    这个女生特别喜出望外,觉得医生和爸爸妈妈不一样,不会因为涂了黑色的指甲指责她。然后她就愿意和医生进行交流了。

    “如果我们能够尽早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帮忙,给孩子带去能量和勇气,对孩子的一生和整个家庭的帮助都是很大的。”张燕深知,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还会给整个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和痛苦。

    患有抑郁症的孩子牛牛(化名)在治疗初期,病情总是反反复复,时好时坏。张燕多次与牛牛沟通后才得知,他觉得自己在生病治病时,父母很关心他,害怕病好了,父母就不关心他了,所以导致病情出现反复。

    找到症结后,张燕为牛牛制订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对家长进行了耐心指导和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牛牛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张燕说,有些孩子先天存在注意力缺陷,加上父母教养方式不当,使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情绪不稳定症状。有的孩子之前学习成绩很好,突然变得厌学,一到学校就肚子疼、头疼,到医院又检查不出来问题,家长就觉得孩子在装病。这其实是孩子出现了情绪障碍,需要专业医生介入。

    “当家长告诉我们,孩子能给他们做饭了、能和朋友出去玩儿了、能去上学了时,我就特别有成就感。”张燕说,“每一次成功的治疗都是一次心灵的救赎,每一个孩子的康复都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我希望能给更多孩子带去向上的力量,希望帮孩子看到光、找到爱。”

 

选择基层

就要坚守这方土地

本报记者

     “只要心有热爱,哪里都是舞台。”从2018年到邓州市构林镇卫生院工作至今,河南省首批“5+3”订单定向全科医生刘清南婉拒了很多大医院的邀约,把一片赤诚和热情奉献给了家乡。

    在构林镇,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坐诊、查房、走村入户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时,刘清南见到最多的是留守老人。

    杨渠村的一位90岁老人,患有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病,家庭条件不好,经常一个人骑自行车到卫生院给自己和患病的儿子买药。

    刘清南知道后,便和老人沟通:“您以后千万别自己骑自行车去买药了,如果途中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以后我定期给您送药,这样安全些。您平常有什么不舒服也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

    一天,刘清南准备下班时,接到了老人电话,老人的声音很虚弱。刘清南急忙开车前往老人家里,发现老人躺在床上,不停地咳嗽。刘清南为老人检查身体发现,老人不仅发热,并且已经出现了肺部感染,加上原有的基础病,情况非常糟糕,建议其前往上级医院治疗。但老人却拉着刘清南的手说:“刘医生,我不去城里,我只相信你,你放心大胆地给我治,我这条命就交给你了!”征得老人家属的同意后,刘清南迅速带老人返回医院,紧急用药。当晚,刘清南一直陪着老人。老人住院期间的一日三餐都是刘清南买的。10天后,老人痊愈出院。

    刘清南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坚信基层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他和同事成立了全科医学科、打造了邓州市示范性的全科门诊,实现了构林镇卫生院全科医学科的从无到有。他们努力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让辖区老百姓都能享受公共卫生服务带来的便利;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倡导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健康教育也是全科医生做预防工作的重要一环。那时的我走遍了全乡所有的学校,为孩子们讲健康知识;几乎走遍了所有街道,给老年人传播健康知识。”回忆起在定向单位——息县白土店乡中心卫生院工作的日子,息县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张意昆感慨万千。

    担任息县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后,张意昆依旧孜孜不倦地工作,带教助理全科医师,与他们共同成长。几年间,张意昆取得了全科主治医师职称和全科医学硕士学位,还获得了2023年度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联合共建项目立项。2023年,息县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在河南省助理全科医学教学门诊竞赛中,获得了三等奖。今年4月,息县人民医院全科医学团队参加了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三届全科专业指导医师教学综合能力技能竞赛,并获得了三等奖。

    “混沌里开创,弱小中奋进,荆棘间成长。”张意昆形象地诠释了全科医学在基层的发展,“前辈们尚在奋斗,我们年轻一代要更加努力,在全科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寻求、探索,做最好的自己。”

    “患者来找你看病时,多数不知道你水平如何,选择你就像赌一样,把健康甚至性命交给了你。你要对你的每一位患者认真负责,要对得起他们对你的信任。”周口市淮阳区朱集乡卫生院全科医学科主治医师雷增一直牢记上学时老师的教诲。为患者做诊疗时,他都详细问诊、仔细查体、全面考虑,全力为他们解除病痛。

    2018年,河南省首批订单定向全科医生曹百林返回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中心卫生院履约,至今仍在那里守护一方百姓安康。河南省首批订单定向全科医生、南阳市宛城区汉冢乡卫生院院长杜思远说,当医生就是要为患者谋健康,而在基层更能发挥作用……

    据统计,服务期满后,河南约有三分之一的订单定向全科医生选择继续坚守基层岗位。他们没有过多的华丽言语和震撼人心的事迹,没有过多的媒体关注,有的只是在平凡岗位上倾尽所能,默默守护一方百姓安康。

 

 

选择安宁疗护

做生命的摆渡人

本报记者

    “很多肿瘤患者问我,能不能让他们不痛苦、更有质量地活着。”11年前,为了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谢广伦牵头成立了河南省肿瘤医院疼痛与姑息科,并成为该科主任。他为那些被肿瘤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患者,搭起一间间特殊病房,帮助他们有尊严地活着。

    “我们在疼痛与姑息科病房,没有靠身上插满管子维持呼吸的患者。我们采取自控镇痛、神经阻断、鞘内镇痛等方式来消除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营养不良、胸腹腔积液、骨髓抑制、乏力等症状,让他们可以舒适、有质量地活着。”谢广伦这样说。

    30多岁的女性患者安心(化名)因腹膜后肿瘤剧烈疼痛,去了不少医院治疗,但都被告知肿瘤侵犯了血管,不能手术。由于体质太差,她也无法接受化疗和放疗。短短1个多月,她的体重从100斤(1=500克)降到了60多斤。

    经人介绍,她找到谢广伦。“谢主任,我知道我没有多少时间了。希望您帮我控制癌痛,我实在太痛苦了!”刚见到谢广伦,安心就握住他的手,反复诉说癌痛带来的折磨。谢广伦在安慰她及她的家属的同时,仔细查阅病历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然后给她制订了一套组合治疗方案。

    10多天的治疗结束后,原本在床上躺着不能动的安心,疼痛消失了,能下床活动和进食了。检查结果显示:约3/4的肿瘤失去了活性。1个多月的时间,安心的体重长到80多斤,身体也达到了肿瘤治疗标准,可以通过放化疗来进行进一步治疗了。3个月后,安心给谢广伦发来了一个短视频。在视频里,她和家人在河边野餐、开心地跳舞。

    “很多人以为,癌痛忍一忍就过去了,只要坚持肿瘤治疗,痛苦就会结束。其实,把癌痛尽早控制好、把并发症处理好,患者不仅可以更有质量地活着,还会因为体质增强获得进一步治疗的机会。这就是姑息支持治疗的意义。”谢广伦说。

    由于谢广伦的岳父岳母也是癌症患者,这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安宁疗护的含义及临终患者的需求。

    70多岁的杨老太太是一名抗癌14年的胃肠间质瘤患者,合并多种并发症,由于多次化疗导致身体极度虚弱。她在病房与记者交谈中说:“现在对我来说最幸福的事儿就是身上不疼,能正常走路、舒舒服服睡觉,能自理,有尊严地活着。”

    在科室医务人员的帮助下,杨老太太按自己的想法,拟定了一份“临终计划”:我要在这里的病房去世,请为我挑选我走时的衣物和饰品;我不想再做大型检查和有创治疗,请只为我解决身体上的疼痛和不适;当我昏迷后,请不要为我做心肺复苏、上呼吸机、插胃管……

    这份“临终计划”让家人们理解了杨老太太的需求,陪着她渡过临终前最有尊严的一段时间。

    现在,谢广伦回想起安宁疗护给无数家庭带来的变化,感慨万千。有些癌症患者离世后,家属带着锦旗来专程感谢,让他找到了坚持这份选择的意义:“医学应当是一个完整的社会职能,不仅让肿瘤患者活得长,还要让他们活得好。现代医学的盲点是在技术穷尽时,患者身体、心理、社会、精神层面的痛苦和需求没有被看到、被解决。10余年来,我一直在寻找安宁疗护的更优解。”

 

选择重症

给每个生命一束光

本报记者 朱晓娟

    “一日之计在于晨。亲爱的家属朋友们,大家早上好,这里是重症之声……”每天7时整,伴随着广播声,河南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ICU)病区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在这里,分别工作了18年的主任医师秦秉玉、16年的科室主任邵换璋以及11年的副主任医师杨建旭,他们一同见证了科室的成长与发展。

    2013年,河南省人民医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重症医学部(现为急危重症医学部)。科室自成立以来,约12万名急危重症患者在这里转危为安,救治成功率为95%

    ICU是与“死神”抢时间和抢生命的临床学科,是所有急危重症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他们都说ICU的医生是冰冷的,因为看多了生死,麻木了;我说ICU的医生是最温暖的,我们会给每个生命一束光,把他们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这也是我们干重症的初衷!”谈及自己的岗位,邵换璋语重心长地说。

    随后,邵换璋又从医院、社会不同层面对ICU的意义进行了阐述:ICU是医院的脊梁,是一个高精尖的医学交流平台,其他兄弟科室的医生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专科作用。对社会来说,在多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急危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中,ICU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ICU从最初的1个病区、16张病床、5名医生、26名护士,发展到现在的6个病区、143张病床、65名医生、251名护士。”秦秉玉自豪地介绍。

    面对越来越多青年医师的加入,秦秉玉告诫他们说:“在ICU,一定要坚持‘竭尽所能救治每一位患者’的信念;提升沟通技能,因为在ICU工作,沟通与治疗同样重要。另外,我们要为急危重症患者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更多的关爱,做有温度的ICU。”

    作为中坚力量的代表,杨建旭说,他刚来ICU的时候,感觉压力很大。但在经历一次次生死争夺战后,他看到一个个患者从无意识到恢复如常,就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值了。

 

 

选择中医

写好“健康守门人”篇章

本报记者

    “既要仰望星空、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务实勤干。”3年前,在了解到基层医疗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现状后,付雯雯选择回到家乡郏县,成为薛店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的一名医生。

    在郏县薛店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工作以来,付雯雯发现自身的很多不足。她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专业学习,将传统中医疗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针灸与中药并用,努力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中医药诊疗服务。在工作之余,她和同事开展义诊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健康讲座及中医养生知识科普活动,将“健康守门人”的概念转化为实际工作,以实际行动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健康问题。

    因为主动加强学习、认真开展工作、勤勉履职尽责,付雯雯很快成为郏县薛店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主任,并先后获得2022年郏县卫生健康工作“优秀青年志愿者”、2023年郏县卫生健康工作“先进个人”。

    付雯雯说:“我很荣幸可以用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和为民奉献的服务理念来诠释青春的意义,在医疗岗位上发光发热。”

 

选择公益

就要支撑起患者的人生

本报记者  通讯员 冯金灿

    在工作之余,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河南省职业病医院)骨科副主任唐豪杰热心公益事业,致力于解决家庭困难的四肢畸形患者的救治难题。

    脑瘫后遗症、四肢畸形等疾病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这种疾病除了影响体形和外观,还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长期治疗的高昂费用也给不少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了给这些孩子找一条出路,唐豪杰联系慈善基金给予经济帮助,联系省残联给予康复救济,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为他们提供经济帮助和工作岗位支持。截至目前,唐豪杰已募集善款1000余万元,救助家庭贫困、肢体畸形的青少年患者500余人次。

    唐豪杰还聚焦青少年肢体畸形防控与治疗,带领团队建立了从预防到治疗、锻炼、药物捐助、手术矫正等全方位的立体救助模式。

    为了惠及更多患者,他多次带领团队,利用休息时间,走进村庄探访排查,走进校园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他联系多家公益基金,进行全方位的资金救助。

    前几天,有个患者专门给唐豪杰送来一面锦旗,还特意要求拍照留念。这是一个21岁的女孩,因双下肢内翻、走路姿势不好看,自卑心理很严重。经过多方协调与努力,唐豪杰给她争取了1万元的经济资助。经过一年多的治疗,患者双下肢变直了、走路也好看了。看到患者脸上的笑容和自己的成果,唐豪杰的内心很欣慰。

    1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主治中医师王永杰发现,在治疗“肝豆”(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时,除了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减轻患者身体上的痛苦,还应该重视患者的心理治疗。他经常对患者及其家属说,得了“肝豆”这个病是不幸的,但同时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肝豆”是遗传性疾病,但幸运的是该病是全世界超过7000种罕见病中为数不多的可以治疗的。

    “肝豆”患者杨先生,2013年在外地打工时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肢抖动、头痛、头晕,到多家医院就诊,均未明确诊断。患者自述当时非常痛苦,甚至出现了精神疾病症状,还因为病情和妻子离婚了。他觉得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及活下去的希望。2014年,患者首次找王永杰就诊,完善相关检验检查后,被确诊为“肝豆”。王永杰在患者住院期间给予驱铜、保肝及中医针灸等对症治疗,并给予多次的心理疏导,大大增强其治疗信心及生活信念。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减轻,上肢抖动及双下肢僵硬明显缓解,能自行吃喝、站立行走、言语功能恢复,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

    王永杰认为,心理治疗对患者病情的缓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不仅可以增进医患关系,还可以延缓病情进展。从医以来,他立志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用温暖的微笑照亮患者,用鼓励坚定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图①任琛琛(右二)为患者做手术。图②张燕和患者沟通病情。图③刘清南为村民查体。图④雷增入村义诊。图⑤谢广伦查房。图⑥秦秉玉、邵换璋、杨建旭查房。图⑦唐豪杰为患者做手术。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