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秀娟
艾滋病职业暴露,是指医疗卫生人员、警察等因职业活动发生被含有艾滋病病毒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他器具刺伤皮肤,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被携带艾滋病病毒的生物样本或废弃物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以及其他因职业活动发生或可能感染艾滋病的行为。而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是保障从事相关工作人员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措施。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医疗卫生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及如何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 医疗卫生人员在进行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戴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佩戴口罩和防护眼镜可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防护服或一次性隔离衣可保护身体免受污染。操作结束后,要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样本处理:医疗卫生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处理样本,避免样本泄漏。使用密封的容器运输和储存样本,避免样本在运输过程中受损。 仪器操作:按照仪器说明书正确操作各种仪器。在使用离心机、振荡器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仪器时,应在生物安全柜或通风橱中进行。 锐器处理:使用后的一次性锐器应立即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不得随意丢弃。对于可循环使用的锐器,医疗卫生人员在使用后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灭菌并妥善保存。利器盒应定期更换,避免锐器溢出而导致二次污染。 废弃物处理:各种检测过的剩余样本和使用过的耗材要经过灭菌之后集中处理。 清洁消毒:保持工作环境的清洁卫生。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对地面、台面、设备等进行消毒。 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紧急处理 皮肤接触:如果皮肤接触到感染者的血液、体液等,应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水清洗污染的皮肤,至少冲洗10分钟。 黏膜接触:如果眼睛、口腔等黏膜部位接触到感染者的血液、体液等,应立即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流动的清水反复冲洗黏膜,至少冲洗10分钟。 伤口处理 如果有伤口,应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柔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流动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然后用75%的乙醇或0.5%的碘伏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并包扎。 报告与评估 发生职业暴露后,医疗卫生人员应立即向所在单位的相关部门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相关部门会组织专业人员对职业暴露的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暴露的途径、暴露的程度等,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用药。 预防性用药 如果评估结果认为有感染的风险,应尽快进行预防性用药。预防性用药的最佳时间是在暴露后2小时内,最好不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72小时,也建议实施预防性用药。 常用的预防性用药方案是三联组合方案,包括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等药物。用药疗程一般为28天。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随访监测 发生职业暴露后,应按照规定时间进行随访监测,分别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第6个月抽血检测HIV(艾滋病病毒)核酸、HIV抗体等相关指标,以确定是否感染HIV。若暴露者存在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特殊情况,随访期可延长至1年。同时,根据暴露情况和临床表现,暴露者可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其他检查。 心理支持 发生职业暴露后,医疗卫生人员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此时应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积极面对随访检测。 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的措施 加强培训 应对新入职的医疗卫生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定期组织医疗卫生人员进行艾滋病职业暴露培训,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规范操作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各种仪器和设备,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职业暴露的发生。 个人防护 医疗卫生人员在接触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等时,应佩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等防护用品,做好个人防护。定期检查防护用品的质量和完整性,及时更换破损的防护用品。 安全管理 相关单位应加强对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和卫生,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消毒,并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风险,做好职业暴露防护,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疾控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