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冰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男性患者较为多见。 迄今为止,直肠癌的发病机制暂未明确。研究数据表明,饮食因素、遗传因素、基因因素是直肠癌的发病原因之一。 此外,直肠癌与一些疾病密切相关,比如直肠息肉、直肠炎、免疫缺陷等。在这些因素综合影响下,直肠息肉发生基因突变或者基因缺失,慢慢演变成直肠癌。 为了预防直肠癌,人们应该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同时,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如家族中有直肠癌患者或患有直肠息肉等疾病的人群,更应该加强监测和预防。
发病特点
直肠癌的发病年龄范围较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下降,肠道细胞发生恶变的风险增加。因此,在中老年人群(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中,直肠癌较为常见。 直肠癌在发病初期,大多没有明显的异常表现,往往是排便习惯的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便后不尽感等,晚期有里急后重的症状。 在发病初期,大多数的患者均伴有便血的症状,初期出血量比较少,常见于粪便表面,常伴有腹部隐痛感,合并感染后为脓血便。 在直肠癌晚期,患者会出现梗阻的症状(如腹部膨胀、阵发性腹部绞痛、排便困难等),是肿瘤增大使肠腔狭窄导致的。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还可以出现食欲减退、贫血、消瘦、身体无力、体重下降的恶病质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长期的炎症刺激可导致肠黏膜细胞恶变,增加直肠癌的发生概率。大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如果息肉不及时处理,有可能逐渐发展为直肠癌。 直肠癌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配合放疗、化疗及免疫疗法等综合性治疗。
护理方案
在手术前,医务人员会对患者进行一系列评估,并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部分患者术后需要留有永久性造口,其身体和外形发生了变化,比如排泄不能有效控制,在社交、饮食和异味处理这些问题上会给患者带来很多困扰。 首先,在心理护理上,护士要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做好相关的疏导工作。 其次,术前加强患者的营养供给,纠正贫血,增强机体抵抗力,制定高蛋白、高维生素,以及易于消化的少渣饮食计划,增加患者对手术等治疗的耐受力。 再次,在术后1天~2天,患者可离床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 最后,在饮食方面,术后初期禁食,待患者肠蠕动恢复后指导其进流食,若无不良反应,即可给予半流质饮食,最终给予普食。要为患者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饮食方案,以满足患者的机体需求,提高其抵抗力。
治疗过程
对于结肠造口的患者,关键在于维护皮肤清洁干燥,并迅速处理排泄物。每日至少进行2次清洁,使用温水和柔软的纱布或专用清洁液轻轻擦拭造口及周围皮肤,避免用力搓揉以防损伤。清洗后,用干净的毛巾或纸巾轻轻擦干,保持造口周围皮肤的干燥与清洁。当造口袋内排泄物达到三分之一时,立即清理更换造口袋,以防感染和异味。 密切观察造口的颜色、形状及大小,正常应为红色、湿润。如有异常,如发紫、发黑或苍白,可能是血液循环不良,应及时就医。 戒烟限酒,营养均衡,避免摄入过多的油炸、熏烤、腌制类食品,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量,保持大便通畅,十分重要。 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适度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 定期进行肠镜检查,特别是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者),一旦发现直肠息肉或腺瘤,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恶变引发直肠癌。
思考讨论
直肠癌根治术后护理,需要医务人员和患者密切配合。 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指导,遵循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做好日常护理。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改善预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直肠癌根治术后护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共同努力。 严格的伤口护理,引流管的妥善管理,以及有效的疼痛控制,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出血、肠梗阻等并发症的风险。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造口护理的培训和指导,确保患者及家属能够熟练掌握造口的日常护理技巧,也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肛肠科,本文由王明杰、邢晓华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