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特别报道/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读《国医大师邓铁涛之“铁杆中医”说》有感
成语“物腐虫生”中的中医养生智慧
“走方医”与虎撑
餐桌上的中药之十三 沙棘
1
11 1 2025年2月13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走方医”与虎撑
 

□徐琳琳

 

   南宋著名画家李唐的一幅风俗画描绘了“走方医”为百姓治病的场景。“走方医”弓着腰,手持器具,专心致志地为患者艾灸。患者坐在地上,裸露着骨瘦如柴的上半身,双手被旁边的人束缚着,动弹不得。整个画面气氛紧张而生动,真实地再现古代百姓生病治疗的情景。“走方医”的身后,有一个手持膏药的药童,地上放了一个形如铜环的行医道具——虎撑(也叫“串铃”“虎衔”“药铃”)。
    虎撑是“走方医”行医的标志之一。“走方医”将虎撑套在手指上,用拇指做支撑,然后上下晃动,发出清脆的铃声,用于吸引患者。因此,“走方医”也被称为“铃医”“草泽医”等。
    虎撑的来历与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有关。相传,孙思邈在山中采药时偶遇老虎拦路,老虎因喉咙扎入其他动物骨头而痛苦不堪,眼中流露出乞求的神色。孙思邈利用扁担上的铜环撑开虎口为老虎拔骨,并敷上药物,老虎得救。此事传开后,江湖行医者纷纷效仿孙思邈,将铜环作为行医时的必备之物,并逐渐将其改造成手摇响器,即虎撑。
    关于虎撑来历的具体史料记载较为稀缺,虎撑与孙思邈的故事虽然真假难辨,但是在清代医学家赵学敏编著的《串雅》中,关于虎撑的介绍有确切地记载:“负笈行医,周游四方,俗呼为走方……手所持器以铁为之,形如环盂,虚其中,置铁丸,周转摇之,名曰虎刺。乃始于李次口。次口,走医也。常行深山,有虎啮刺于口,求李拔之。次口置此器于虎口,为拔其刺。后其术大行,名闻江湖。祖其术者率持此以为识,即名虎刺云。《三才藻异》作虎撑。”在这段文字中,赵学敏详细地记载了“走方医”的行医方式、所持器具及其来源。
    随后,虎撑这一标志一直沿袭至20世纪初,已经成为医生行医的重要标志之一,时间跨度久远,文化积淀深厚。因此,虎撑与“走方医”在不少影视剧作品、书籍中均有呈现,例如电视剧《老中医》、书籍《北京民间风俗百图》《红楼梦》等。
    晚清一位画家有一幅画《串铃卖药图》,展现的是一位郎中走街串巷卖药的场景。郎中微通医术,一只手摇动串铃,发出清脆的声响,以吸引路人的注意;另一只手拿着写有药名的牌子。画面中的郎中衣着打扮、神态举止,都透露出“走方医”的气质。
    “走方医”通常没有固定的诊所,他们身背药箱,手摇虎撑,游走乡间,栖宿寺庙,行医方式灵活多变,不仅可以在集市、庙会等人员聚集的地方设摊看病,还可以挨家挨户地询问百姓是否需要诊治,以妙术施治,求取薄利,屡化沉疴恶疾,深受百姓信赖。
    《串雅》的《绪论》记载:“走医有三字诀:一曰贱,药物不取贵也;二曰验,以下咽即能去病也;三曰便,山林僻邑仓卒即有。能守三字之要者,便是此中之杰出者矣。”“走方医”所用药物具有价格低廉、疗效显著、取材方便的特点。“走方医”见多识广,从常见病到疑难杂症,均有所涉猎。因此,“走方医”的诊疗经验丰富。“走方医”还有“单方一味,气煞名医”的说法。
    在《本草纲目·介部·第四十六卷·介之二》中记载了一个宋徽宗宠妃治病的故事,原文为:“《类编》云:徽宗时,李防御为入内医官时,有宠妃病痰嗽,终夕不寐,面浮如盘。徽宗呼李治之,诏令供状,三日不效当诛。李忧惶技穷,与妻泣别。忽闻外叫卖:咳嗽药一文一帖,吃了即得睡。李市十帖视之,其色浅碧。恐药性犷悍,并三服自试之,无他。乃取三帖为一,入内授妃服之。是夕嗽止,比晓面消。内侍走报,天颜大喜,赐金帛值万缗。李恐索方,乃寻访前卖药人,饮以酒,浓价求之,则此方也。”
    其实,民间流传的一些单方对一些疑难杂症有奇特的疗效,甚至能让名医感到自愧不如。正如胡祖德《沪谚》记载:“谚云:单方一味,气煞名医。以偏师胜。单方,世俗相传简单之药方。”形容“走方医”使用单方治病,犹如用一支偏师(非主力部队)却取得了胜利一样。
    《串雅》的出版,掀开了“走方医”治病的“神秘面纱”,对“走方医”的理论与医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传承,为后世研究“走方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串雅》所记载的许多方药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深受百姓喜爱。其中,以“顶、串、截”三法为例,“顶、串、截”即“药上行者曰顶,下行者曰串,故顶药多吐,串药多泻。顶、串而外,则曰截。截,绝也,使其病戛然而止。按此即古汗、吐、下三法也。”“走方医”以“顶、串、截”之法为治疗内科病的单方,医治外科损伤及疑难杂病等,方剂简单实用,易于制备和服用。
    虽然“走方医”的医术参差不齐,行医方式和治疗方法缺乏科学依据和标准化流程,难以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但是在医疗资源匮乏的时代,“走方医”为百姓提供了重要的医疗补充。他们游走四方,见多识广,为百姓提供了及时的医疗服务。因此,赵学敏在《串雅》中感叹:“谁谓小道不有可观者欤?”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