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坐下来读经典,站起来长知识”
妙用桑葚 补肝益肾
春季情志调养要点
餐桌上的中药之十六 大枣
从晴雯嗅药治病谈鼻子保健
1
11 1 2025年3月6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坐下来读经典,站起来长知识”
 

□毛德西

 

   中医和京剧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相通之处。历代医学家特别是近现代名老中医,他们学术成功的前提是学风扎实。我曾看到一段视频,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广禄关于学习的谈话,颇受启发。
    孟广禄两度获得梅花奖,他说京剧演员要学会“老奸巨猾”。“老”是老道,“奸”取同音词“尖锐”,“巨”指具体,“滑”取同音词“华丽”。要想达到老道、尖锐、具体、华丽的水平,就要刻苦学习、严格要求。他还说,年轻时学戏经常挨打,结婚后还经常被老师打得身上发紫;但提起老师,他满怀感恩。他总结了一句让人震撼的话:“要跪下来学古人,站起来写自己。”我套用孟广禄的话,希望中医人能够做到“坐下来读经典,站起来长知识”。
    学风扎实、要求严格,现代名中医蒲辅周是我们的榜样。他11岁开始跟随祖父学习医学,18岁悬壶乡里。在医术上享有盛誉时,他出现了一次医疗失误。他痛定思痛,决定停诊3年,反思己过,闭门读书。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他要求自己:好读书必求甚解,见重点做好笔记,有疑义务求明辨,慎临证必不粗疏,问病情明其所因,详辨证伏其所主。
    我今年85岁,从医60多年,成绩不多,但牢记前辈教导,从来没有停止过读书和临证。从年轻时起,看书就是我的嗜好。“文化大革命”时期,开会、游行等活动较多,我感到不胜其扰。老伴儿为了让我有时间看书,想了一个办法:把门锁住,我在屋内看书,如果有人找我,就说我不在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深深感到自己临床水平不够,就选择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进修,那里有多位名医,跟着他们学习,可以得到真经,学到真本事,起码可以“得乎其中”(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吧!
    在北京的一年,我跟随6位名医学习,记录了一大本名医经验方,写了4本读书笔记,还手抄了几本中医古籍。年轻时,我就养成了读书、记笔记的习惯。现在我的笔记有两种,一种是在电脑上录入,这种笔记已经有1800多篇了;另一种是手写笔记,有多少个笔记本,我也记不清了。
    有的年轻人说:您现在已经80多岁了,临床经验可以应付患者了,读的书也够多了,为什么还要看书学习呢?我的看法是,学习是终生的事情,即使活到100岁也有学习的必要。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是岁月的生命;学到老活到老,是学术的生命。因此,不管你是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只有坚持学习,尽量延长学术生命,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说到这里,我还要提蒲辅周,他说当医生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要慎重对待生命,不断学习,精求医术。蒲辅周晚年仍然坚持读书学习,眼睛看不清字就拿着放大镜看,放大镜离他的眼睛仅一两厘米,他是我们中医人的榜样。
    学习贵在坚持,我的母亲用民间谚语教导我:“不怕慢,只怕站,站一站,二里半。”这句话简单而富有哲理,如果我们每天看10页书,一年就能看3600页;如果3个月不看书,学问就可能荒废了。我经常看书、写笔记,再加上勤于思考,临证时就能运用自如,取效如期。
    (本文由全国名中医毛德西讲述,文字由廉万营、王举静整理)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