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俊博
初诊 张某,女性,58岁,有左侧偏头痛史,近日突然头痛加剧,颈项僵硬不适,咯痰涎,胸闷恶心,右手足活动不利。患者神志时明时寐,烦躁少寐,脉弦滑,苔薄、黄腻。 诊断 头痛。 治则 平肝熄风、化痰开窍。 方药 生石决明(先煎)30克,杭菊花9克,茯苓15克,化橘红10克,制半夏9克,枳实9克,胆南星6克,墨旱莲15克,炒槐花12克,钩藤(后下)12克。共5剂。水煎,每天1剂,分2次服用。 二诊 患者服药2剂后,烦躁减;服药3剂后,烦躁止,但嗜睡,神志依然时明时寐,稍有身热、咳嗽,咯痰涎,便秘,脉弦且数,苔黄腻。患者肝肾已亏,肝风不易下潜,痰浊郁热因腑气闭塞而不得下泄,故投开窍药,神志未能清醒,此嗜睡与少阴病但欲寐不同。 辨证 化痰理气,清热平肝通腑。 方药 茯苓12克,陈皮12克,制半夏9克,胆南星9克,枳实12克,天竺黄9克,川楝子9克,鲜石菖蒲15克,郁金9克,生石决明(先煎)30克。共4剂。水煎服。 三诊 患者服药后神志渐清,嗜睡减轻,右手足稍能活动,大便转溏薄,神倦乏力,咯痰涎,脉细无力而数,苔白腻。患者风阳势减,痰浊渐化,而正气亏虚,邪渐祛而正又亏,故拟化痰、平肝、镇潜。 方药 党参15克,炒白术9克,生石决明(先煎)30克,珍珠母(先煎)30克,茯苓15克,胆南星9克,醋郁金9克,石菖蒲18克,制半夏9克,槐花15克,西洋参9克。共7剂。水煎服。 四诊 患者治疗半个多月后,神志渐清,头痛轻微,便软,面色萎黄少语,苔薄腻,脉细。患者风阳痰浊日益平潜泄化,再守原方佐以益阴之品。 方药 党参15克,熟地15克,肉苁蓉12克,石斛(先煎)12克,制远志6克,茯苓15克,陈皮6克,制半夏9克,麦冬9克,丹参15克,制南星6克,石菖蒲9克,甘草6克。共7剂。水煎服。 五诊 患者神志清,头痛消失,言语清晰,右上肢及右下肢活动能力有所恢复,饮食增加,面色萎黄,脉弦细,舌质红、苔薄。患者病情已经稳定,拟补肝肾益气血,以善后。 方药 熟地15克,山萸肉12克,肉苁蓉12克,石斛(先煎)15克,制远志6克,石菖蒲9克,麦冬9克,地龙6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当归9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共7剂。水煎服。 患者服药后头痛痊愈,未再发作。 按语 该患者的特点是风阳内盛,挟痰浊上蒙清窍,而引发头痛、神志不清,故以天麻钩藤汤、温胆汤、导痰汤等,平肝熄风、化痰开窍。在三诊时,又见患者神倦乏力、脉细无力等,乃气虚之故也,故加党参、白术以益气,以补肝肾,益气血而收功。 (作者为夏氏中医阴阳平衡疗法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