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四版:卫生文化
 上一版     
人性的光辉
故乡的春天
柳笛声声唤春来
守护生命的微光
书画作品
1
11 1 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人性的光辉
 

——《照护》的阅读感受和思考
□陈慧  文/图

   如果有一天家人突然不认识你了,你该如何应对,如何劝慰,如何照料?面对一场注定以失败告终的战斗,面对亲人终将失去理智、失去自我的结局,被现实击中的我们,该如何与孤独共存,与绝望共存?
    读《照护》这本书,当看到女主人公的病情持续加重,越来越频繁地陷入失能、谵妄、疯狂的状况,当看到男主人公越来越绝望、无助,甚至万念俱灰,我无数次陷入这样的思索。
    这本书的作者凯博文是一名精神科医生,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哈佛医学院社会和心理医学教授、美国科学院和文理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名誉教授,是精神病学、人类学以及医学人文领域的著名学者。书中讲述了一个关于照护的故事。凯博文在妻子被诊断出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后,他作为丈夫同时也是医生,开始了对妻子的悉心照护。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虽然疾病进展缓慢,但是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恶化。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能阻止或逆转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进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会出现短暂失忆、语言障碍、情绪不稳定、生活无法自理等问题,并且不断丧失身体机能,认不出自己的家人,到了后期甚至想不起来自己是谁。
    照顾一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过程无疑是痛苦、无奈,令人疲惫的,看不见尽头的照护消耗着家属的耐心和热情。凯博文详细记录了妻子病情逐渐恶化的过程,从短暂失忆到完全失能,每一次变化都伴随着无尽的痛苦与挑战。作为医生,凯博文深知疾病无情;作为丈夫,凯博文更懂得爱的力量。在照护妻子的过程中,凯博文经历了从希望到绝望,再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艰难心路历程。这不仅是对凯博文个人情感的考验,还是对照护本质的深刻反思。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条主线,一条是凯博文个人的回忆与经历,另一条则是凯博文对照护概念的反思和阐释。凯博文在书中说,现代医学及医学教育往往忽视了照护的重要性。在追求技术进步与治疗效果的同时,人们往往忘记了那些看似琐碎却十分重要的日常关怀。真正的照护,不仅是身体上的照料,更是心灵上的慰藉。
    凯博文在与妻子的互动中,始终注重保持妻子的尊严和主体性,用信任和认可激发妻子的生存欲望。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照护不仅是一种责任与义务,还是一种爱的表达,处处洋溢着人性的光辉。
    身为学者的凯博文从一个更宏大的视角,思考医疗卫生系统对于疾病背后的人文故事的忽视,同时探讨家庭、医务人员应该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照护。他以自己的深刻经历强调,照护才是医学的核心。
    凯博文说,照护不仅是做一些非常琐碎的照料和护理工作,还是一种“道德体验”。相对于医疗救治而言,照护实际上是更大的一个概念,除了生物层面的药物干预、康复护理,患者的生活、情感、家庭因素也应包括在照护的模式中。
    凯博文所强调的照护精神,在我国其实古已有之。比如“药王”孙思邈提出“大医精诚”理念。孙思邈认为,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必须心怀苍生,悲天悯人,精于医技,诚于仁德,施以仁术以救人,施以仁心以救魂。
    无论是亲人之间的照护,还是医患之间的救治,都应该充满平等、尊重与爱护。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医学人文精神。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郎景和曾说:“现代科学技术渗入医学,虽然提升了诊治水平,但是高效的检查技术和治疗流程导致辩证统一的缺失,活生生的人作为整体却可能被分割成‘流水线’上的一个部件。因此,我们必须回归生命的本源和医学的真谛,即真正的善意与善行的相合、灵与肉的兼顾。我们不能蜕变成匠人和控制仪器、操作数学报告的纯科学家。”
    有人说,医生能开具的最好的药方是希望,患者能服用的最好的药物是信任。一位医生是否优秀的标准在于,无论患者处于疾病的哪个阶段,都能为患者开出带有希望的药方。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的照护者与被照护者。当疾病发展到了现代医学无法治疗的领域,或许唯有那些琐碎的温柔细节,才是对抗遗忘与死亡的真正力量。每一次触摸、每一声呼唤、每一瞬间的凝视,都是对生命的致敬和尊重,是人性的奉献和光辉。这或许就是凯博文带给现代医学的深刻启示:当我们在疾病面前承认技术的局限性时,照护便成为最高级的医疗。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照护者,用爱与关怀照亮彼此的生命之路。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