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旸 乔晓娜
3月6日,全省中医药强省建设现场会在南阳市召开。当地紧扣“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定位,以仲景文化为引领,统筹中医药文化、事业、产业“三位一体”发展,奋力打造“两地一都”(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的生动实践,备受关注。 近年来,南阳市在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全市创新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中医药管理机构,将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列入全市“五聚五提”重点工作,成立工作专班,聘请张伯礼、俞梦孙等34名院士、国医大师为南阳市中医药发展战略顾问,印发《加快南阳中医药强市建设若干支持措施》,将中医药工作纳入绩效考评,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南阳市中医院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合作共建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推动望京医院“管理、技术、品牌”三平移。构建防治康养特色服务模式。创新开展万名中医师家庭签约服务和万名护工居家养老服务,全市常住人口签约率达90%,培训护工2.3万余人,被作为唯一的中医药典型案例入选《医疗蓝皮书:中国县域医共体发展报告(2023)》。持续完善中医药人才梯队,全市现有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老中医、河南省名中医等高层次中医药人才80余名,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0182人。建成市、县、乡、村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基层服务中医化、中医服务特色化,全市有75家中医医院(其中三级中医医院6家)、近千家中医诊所,建成远程医疗中心和智慧共享中药房,实施免煎配送。南阳市被列为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3个核心基地之一,建成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4年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仲景宛西)自主研发的“枇杷清肺颗粒”获批上市。 同时,南阳市大力实施“六名”塑造行动,在培育千亿中医药产业上下功夫。一是种名药。实施宛药振兴计划,建成80个优质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化种植品种83个,面积达166万亩(1亩=666.67平方米)。二是塑名企。以仲景宛西、河南福森(河南福森药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培育规上中药企业42家,仲景宛西获2024河南省制造业头雁企业,“仲景”品牌入选全国第三批“中华老字号”。三是建名园。建设艾草产业园、中医药物流基地等,已建成投产4个艾草产业园和1个专业市场,豫西南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一期投入运营,仓储量达1万吨。四是育名艾。推进艾产业转型升级,发布8个地方标准、26个团体标准,37家艾草企业取得“药”“械”“妆”等字号资质,“南阳艾”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艾产品占全国市场的70%以上。五是办名展。举办仲景大健康产业博览会、艾产业产品博览会,2024年“一节一会”(第十六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第七届中国艾产业发展大会)吸引近20万人次参观体验,签约18个中医药类项目,投资总额80余亿元。六是创名城。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食疗药膳等,打造康养名城。建成10个省级、19个市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推出近90道仲景养生药膳菜品,中药茶饮“上善仲景饮子铺”在全国连锁发展。基于此,2024年,南阳市中医药产业年产值达450亿元,入选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十大产业集群和中国中药综合实力30强城市。 此外,南阳市在打造仲景文化品牌上下功夫。南阳市以医圣祠为核心,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占地面积达689亩的医圣文化园,一期于2024年5月正式开园,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近百万人次,成为拜谒医圣、研学观光的网红打卡地。成功举办16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11届仲景论坛,陈竺、张伯礼、施一公等院士专家受邀出席开幕式并作主旨演讲,“一节一坛”节会品牌更加响亮。2022年以来,举办了1000余场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3届八段锦锦标赛、1300余场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建成3个国家级、3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依托张仲景博物院“国家中医药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在俄罗斯、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开设张仲景经方阁海外分中心,在菲律宾成立“仲景工坊”并举办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5期,2024年全市中医药产品出口额达2188万元,同比增长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