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肠道寄生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
|
肠道寄生虫是一类寄生于人体肠道内,可导致人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甚至严重健康问题的病原体。在全球范围内,肠道寄生虫病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在卫生条件比较差的地区更为常见。 常见病因 经口感染:这是肠道寄生虫感染最主要的途径。人们食用被寄生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如未洗净的蔬菜、水果,或者饮用了被污染的生水。例如,蛔虫卵可在土壤中存活较长时间,若蔬菜在种植过程中接触到含有蛔虫卵的土壤且清洗不彻底,人食用后就容易感染蛔虫。 接触感染:一些寄生虫可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像钩虫的丝状蚴,可在土壤中存活并主动钻入人体皮肤,尤其是当人们赤脚在田间劳作或接触被污染的土壤时,感染风险更高。 自身感染:某些寄生虫感染人体后,可在体内引起自身重复感染。例如,蛲虫在人体肠道内产卵,当人用手搔抓肛门时,虫卵可污染手指,若不注意卫生,再次用手接触食物,就会造成自身再次感染。 临床特点 腹痛:比较常见,疼痛部位多在脐周,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不同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痛特点有所差异,如蛔虫感染时,腹痛常为间歇性发作,疼痛程度不一;钩虫感染导致的腹痛,多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腹泻:部分肠道寄生虫感染可破坏肠道黏膜,影响肠道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引发腹泻。腹泻的程度轻重不一,可为稀便、水样便,严重时可伴有黏液或脓血。例如,蓝氏贾第鞭毛虫(贾第虫)感染常导致腹泻,粪便多呈恶臭的水样便。 营养不良:肠道寄生虫会掠夺人体营养,导致患者出现消瘦、贫血、生长发育迟缓等营养不良表现。钩虫会吸食人体血液,长期感染可导致缺铁性贫血,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绦虫感染则会影响人体对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造成体重减轻。 肛门瘙痒:蛲虫感染时,雌虫会在夜间爬出肛门产卵,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引起剧烈瘙痒。患者常因搔抓肛门,导致肛门周围皮肤破损、炎症。 诊断思路 病史采集 生活环境与卫生习惯:了解患者居住环境的卫生状况,是否有接触土壤、污水等情况,以及个人卫生习惯,如是否饭前便后洗手、是否食用未洗净的食物等。例如,长期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且卫生习惯较差的人群,感染肠道寄生虫的风险较高。 症状表现及持续时间:详细询问患者腹痛、腹泻、肛门瘙痒等症状的发作频率、程度、性质以及持续时间。如腹痛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腹泻的次数、粪便性状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可能的寄生虫感染类型。 体格检查 腹部检查:通过触诊检查腹部是否有压痛、包块等异常。蛔虫感染时,有时可在腹部触及条索状包块;钩虫感染严重导致贫血时,可发现患者腹部皮肤苍白,按压时恢复缓慢。 肛门周围检查:查看肛门周围皮肤是否有破损、炎症,对于怀疑蛲虫感染的患者,可在夜间或清晨用透明胶带粘取肛门周围皮肤,检查是否有蛲虫卵。 实验室检查 粪便检查:这是诊断肠道寄生虫感染最常用且重要的方法。 直接涂片法:将粪便直接涂在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寄生虫卵、幼虫或成虫。该方法操作简单,但对于轻度感染或间歇性排卵的寄生虫,可能会出现漏诊。 饱和盐水漂浮法:利用寄生虫卵比重小于饱和盐水的原理,使虫卵漂浮在盐水表面,然后取表面液膜镜检,可提高虫卵的检出率,尤其适用于检查线虫卵,如蛔虫卵、钩虫卵等。 沉淀法:将粪便加水搅拌后沉淀,取沉淀物镜检,适用于检测吸虫虫卵,如肝吸虫卵等。 幼虫培养法:对于一些难以通过虫卵鉴定的寄生虫,如钩虫,可将粪便培养,观察幼虫形态进行诊断。 血液检查:某些肠道寄生虫感染可引起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蛔虫、钩虫感染等。此外,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特异性抗体,也有助于诊断一些寄生虫感染,如旋毛虫病。 免疫学检查:对于一些难以通过常规检查确诊的寄生虫感染,可采用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血凝试验等,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例如,在诊断阿米巴痢疾时,免疫学检测可区分肠道阿米巴感染是致病性还是非致病性。 治疗方法 驱虫治疗 阿苯达唑:为广谱驱虫药,对蛔虫、蛲虫、钩虫、鞭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均有良好的驱虫效果。一般成人及2岁以上儿童顿服 400毫克,2岁以下儿童剂量减半。不良反应较少,偶有轻度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多可自行缓解。 甲苯咪唑:广谱驱虫药,可以抑制寄生虫对葡萄糖的摄取,从而导致虫体死亡。成人治疗蛔虫、蛲虫感染,一次服用200毫克,顿服;治疗钩虫、鞭虫感染,一次服用200毫克,每天2次,连续服用3天。不良反应轻微,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短暂的腹痛、腹泻等。 吡喹酮:主要用于治疗绦虫。治疗绦虫感染时,根据不同绦虫种类,剂量有所差异,一般为10毫克/千克~25毫克/千克,顿服。不良反应有头晕、头痛、乏力、腹痛等,多在数小时内自行消失。 对症治疗 腹痛:对于腹痛症状明显的患者,可根据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轻度腹痛可通过热敷缓解,中度、重度腹痛可使用山莨菪碱等解痉止痛药。 腹泻:腹泻严重者,可给予蒙脱石散等止泻药物,同时注意补充水、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口服补液盐,严重脱水者需要静脉补液。 贫血:对于钩虫感染等导致的贫血,应给予铁剂治疗,如硫酸亚铁,同时可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对于严重贫血患者,必要时可考虑输血治疗。 并发症治疗 肠梗阻:蛔虫等寄生虫大量聚集在肠道内,可引起肠梗阻。对于不完全性肠梗阻,可采用禁食、胃肠减压、灌肠等保守治疗方法,同时给予驱虫治疗。若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完全性肠梗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则需手术治疗。 胆道蛔虫症:蛔虫钻入胆道可引起剧烈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解痉止痛、抗感染、驱虫等。常用药物有山莨菪碱、哌替啶等止痛,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抗感染,同时给予驱虫药。若经内科治疗无效,可考虑内镜下取虫或手术治疗。 预防措施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普及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知识,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教育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大小便,不吃未洗净的蔬菜、水果,不饮用生水等。 改善环境卫生:加强粪便管理,推广无害化处理粪便的方法,如沼气池处理、高温堆肥等,以杀灭粪便中的寄生虫卵。同时,加强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对生活饮用水进行消毒处理,如煮沸、加氯消毒等。 个人防护:在从事农业劳动或接触土壤时,应穿好鞋袜,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土壤,减少钩虫等寄生虫感染的机会。儿童应避免在地上爬行,防止虫卵污染手部和身体。 定期驱虫:对于高发地区人群、卫生条件较差的人群以及儿童等易感人群,可定期进行预防性驱虫治疗。一般每年可驱虫1次~2次,具体频率可根据当地寄生虫感染情况和卫生部门建议确定。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供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