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三版:临床荟萃
 上一版    下一版  
疼痛的诊断并非一件简单的事
难治性头颈部出血的介入治疗
从误诊脑梗死到确诊帕金森病——一例典型病例带来的诊疗提示与临床思考
1
11 1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从误诊脑梗死到确诊帕金森病——一例典型病例带来的诊疗提示与临床思考
 



□李向前

   这是一例长期被误诊为脑梗死的帕金森病病例。这个病例提示临床医生,需要重视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避免过度依赖影像学检查结果。希望这个病例能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与综合治疗提供参考。
    病例介绍
    患者郭某,女性,62岁,因“双下肢无力2年,进行性加重伴反复跌倒”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逐渐发展为步态不稳、肢体僵硬,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下降,并伴有焦虑情绪。患者在外院多次做头颅MRI(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均显示多发腔隙性缺血灶,被诊断为脑梗死。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改善循环等治疗,但症状持续恶化,最终丧失独立行走能力,需轮椅代步。
    患者被转诊至我院后,脑病科团队重新评估病情,发现以下关键临床特征:
    1.典型体征
    面具脸:面部表情减少,眨眼频率降低。
    静止性震颤:左侧上肢在放松状态下出现4赫兹~6赫兹的搓丸样震颤。
    肌强直:四肢呈齿轮样阻力,伴运动迟缓。
    姿势平衡障碍:转身困难,步态拖曳,易跌倒。
    2.病史特点
    症状呈渐进性发展,无急性卒中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抗血小板治疗无效,且症状与典型脑梗死不符。
    诊断与鉴别诊断
    1.帕金森病的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帕金森病诊断标准(2023版)》,患者符合以下核心标准:
    运动迟缓(刷牙、穿衣等日常动作缓慢)。
    至少有一项以下表现:静止性震颤、肌强直。
    排除标准:无卒中病史,无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史等。
    支持标准:左旋多巴负荷试验阳性。
    2.帕金森病与脑梗死的鉴别要点(见表格)
    3.误诊原因分析
    影像学资料误导:老年患者常存在无症状性脑缺血灶,易被误认为是责任病灶。
    思维定式:运动障碍症状被简单地归因于脑血管病。
    病史采集不足:未充分关注非运动症状(如焦虑、嗅觉减退)。
    治疗策略与疗效观察
    1.西医治疗
    左旋多巴(美多芭):从小剂量起始,逐步滴定至有效剂量。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普拉克索):改善运动症状,延缓剂末现象。
    随访调整:根据症状波动,优化用药方案。
    2.中医干预
    针灸:取风池穴、百会穴、阳陵泉穴,调节经络气血。
    平衡火罐疗法:沿膀胱经走罐,缓解肌强直。
    中药辅助:给予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方剂。
    3.疗效评估
    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症状显著改善。
    运动功能:Hoehn-Yahr分级(霍亚分级)从Ⅲ级降至Ⅱ级,可独立行走。
    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提高40%。
    情绪状态:焦虑评分下降50%。
    讨论与启示
    1.诊断思维的重塑
    对老年运动障碍患者,需优先考虑帕金森病,而非仅凭影像学资料下结论;强调“病史+体征+治疗反应”的综合判断。
    2.中西医结合
    西药针对多巴胺能系统,快速改善症状;中医通过整体调节,减少西药的副作用,提高长期疗效。
    3.临床建议
    对疑似病例进行“画螺旋线测试”或“手指敲击试验”筛查。疗效不佳时,及时重新评估,进行诊断。
    本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提示临床医生需避免“影像优先”的思维定式,同时体现了中西医结合在帕金森病管理中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精准诊断与个体化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供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脑病科)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