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五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失眠的中医治疗
眼用制剂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频繁头痛 当心颅内动脉瘤
中西医结合 逆转肝硬化
要做好妇科手术 需注意什么
这些麻醉认知误区要避开
1
11 1 2025年4月26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西医结合 逆转肝硬化
 


□贾文燕

   2025年3月18日是第25个“全国爱肝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中西医结合,逆转肝硬化”,旨在提高全社会对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认知,从而减轻我国与肝硬化、肝癌相关的疾病负担。
    我国是肝病大国,以慢性肝病居多,如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如果不及时规范治疗,最终可能发展为肝衰竭甚至肝癌,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为肝病的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西医通过抗病毒、护肝降酶病因对症治疗,可减轻肝脏炎症,避免肝硬化进一步加重;中医重视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结合患者的体质、舌脉等选用抗肝纤维化的中成药或中药,达到逆转肝硬化的目的。
    西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肝硬化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坏死、肝细胞异常再生、病理性血管新生、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和假小叶形成为组织学特征的进行性慢性肝病。肝硬化可由多种慢性肝病进展而来,常见的有慢性病毒性肝病、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的发生发展会经历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病理过程。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中医学中无肝硬化的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黄疸、胁痛、积聚、鼓胀、肝积等范畴。肝硬化的致病因素包括酒食不节、虫毒侵蚀、感受外邪、情志不畅等。积聚多指代偿期肝硬化,是由于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痰瘀互结于胁下(肝脏区域),逐渐形成癥瘕(肝硬化结节)。鼓胀指失代偿期肝硬化,是在积聚的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腹部膨隆,胀大如鼓,有移动性浊音,可伴有腹部积块或齿衄、鼻衄,或在颈部、胸部及上肢出现蜘蛛痣、手掌赤痕等,或神疲乏力、纳差、便溏,或出现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皮肤瘀斑等症状。
    肝硬化的诊断方法
    对于已经出现腹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者,结合病史,大多可做出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诊断。
    对于尚未出现这些并发症的患者,可通过肝组织活检、腹部B超、肝脏弹性测定(LSM)、CT(计算机层析成像)、MRI(磁共振成像)、AST/PLT值(肝病评估中的衍生指标,主要反映肝纤维化或肝硬化风险)评分、FIB-4指数(一种基于血液指标的无创评估工具,用于判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风险)及胃镜筛查进行肝硬化的诊断。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弥漫性肝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即可诊断为肝硬化。
    如果未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以下5条中2条以上且除外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者,可临床诊断为肝硬化:1.胃镜检查显示食管胃静脉曲张。2.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检查发现有肝硬化的影像学特征。3.LSM>13kPa(千帕)。4.肝脏合成功能减低表现:血清白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5.脾功能亢进表现:血小板、白细胞或血红蛋白降低等。
    肝硬化的表现与危害
    肝硬化以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为特征性表现。早期肝硬化可能没有明显迹象,就像平静海面下的暗礁,难以被察觉,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会有乏力、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出现肝硬化并发症,如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硬化性心肌病、肝肺综合征、门静脉血栓和原发性肝癌等。肝硬化年死亡人数高达100万,男性多于女性。我国肝病患者人数约有3亿,肝硬化死亡人数占全球肝硬化死亡人数的11%。
    肝硬化的治疗
    目前,肝硬化的治疗主要是为了延缓疾病进展,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因并发症带来的健康问题,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少部分患者通过治疗,可实现肝硬化逆转。
    西医治疗
    去除病因是最重要的肝硬化治疗措施。保护肝细胞功能,抑制肝脏炎症、肝纤维化、血管新生是肝硬化临床治疗的重要策略。对于已经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要进行积极的对症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舌脉等,将肝硬化分为不同类型,如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等,然后辨证使用中药汤剂,以改善患者的全身状态,体现了“同病异治”的个体化治疗原则。经研究证实,中成药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如扶正化瘀胶囊(片)、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鳖甲煎丸,便于患者携带及口服。中医外治如针灸、中药敷脐、拔罐、刮痧等,可以调节经络气血,减轻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抗病毒、抗肝纤维化的“双抗治疗”能更好地缓解肝纤维化,预防肝硬化并发症。西医的精准诊断(如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药物治疗(抗病毒、保肝等)结合中医的整体调理和辨证施治,既能快速控制病情,又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促进患者康复。
    肝硬化的管理
    建议肝硬化患者每3个月~6个月到医院进行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凝血、胆红素、肝功能、肝脏彩超、上腹部MRI、甲胎蛋白等,乙肝患者还需要检查乙肝两对半、乙肝病毒定量;丙肝患者要检测丙肝病毒定量。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了解食管胃底静脉情况。
    在探索肝硬化治疗的道路上,中西医结合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有效的策略。西医以其先进的诊断技术和针对性强的治疗措施,可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中医则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通过调整人体内在平衡,促进肝脏自我修复能力的提高。两者相辅相成,能够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供职于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