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婧婷
“医生,麻醉不就是打一针让我睡着吗?怎么还要签这么多知情同意书?”在麻醉门诊,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医学发展至今,麻醉早已不是影视剧中“一针下去就昏睡”的简单事。麻醉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复杂程度远超常人想象。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麻醉的神秘面纱,避开那些可能危及生命的认知误区。 关于麻醉的常见认知误区 认为“麻醉就是打一针睡觉” 实际上,全身麻醉需要经历诱导期、维持期、苏醒期3个阶段。麻醉医生需要根据手术进程实时选择药物,调整药物浓度,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相当于全程让患者处于“可控性意识消失”的安全状态。 认为“全身麻醉影响智力” 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上刊登的文章指出,现代麻醉药物代谢快、残留少,规范操作下不会对成人的认知功能造成长期影响;由于幼儿的大脑处于发育期,需要严格把握麻醉指征。 认为“麻醉医生就是打针的” 麻醉医生被称为“外科里的内科医生”,需要掌握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急救等知识。在发达国家,围手术期麻醉相关死亡率已控制在1/20万以下,这背后是麻醉团队的全程监护。“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可不是夸大其词。 麻醉的真实过程揭秘 在手术室的无影灯下,麻醉医生的工作并非给药那么简单。他们需要实施麻醉,全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压、心率、氧合等),动态调节麻醉深度,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及内环境稳定。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例,麻醉医生要精准控制肌松药的剂量,既要保证手术操作空间,又要避免术后呼吸抑制。 在实施麻醉之前,麻醉医生需要系统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基础疾病及药物过敏史,结合手术类型制订个体化麻醉方案,向患者解释麻醉风险并让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若术中出现任何危及患者生命的突发情况,麻醉团队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负责。 安全麻醉的常识 1.术前准备黄金法则:严格遵守8小时禁食、2小时禁饮要求,避免反流、误吸。糖尿病患者需调整胰岛素用量。 2.麻醉方式选择原则:局部麻醉适合体表小手术,椎管内麻醉常用于下肢手术,全身麻醉则是胸腹腔手术的首选。医生会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制订个体化方案。 3.术后恢复关键点:全身麻醉苏醒后,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寒战等反应,这属于正常现象。术后,使用镇痛泵能显著提高患者康复质量,规范使用新型靶向镇痛药物可使成瘾风险降至0.1%以下。 麻醉医学的进步,使舒适化医疗成为可能。麻醉安全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充分沟通是制订个体化麻醉方案的基础。下次面对麻醉知情同意书时,请记住这不是简单的风险告知,而是专业团队为您制订的个体化生命护航方案。正确认识麻醉,既是对医学的尊重,更是对自己负责。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