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六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和方法
科学防治被风吹起的“风疙瘩”
高龄产妇的护理要点
验血和验尿:发现疾病的“侦察兵”
病案在疾病诊断中的关键作用
认识登革热:早防早治是关键
1
11 1 2025年4月26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科学防治被风吹起的“风疙瘩”
 

□李秀珍

    春夏本是柳绿花红、蝉鸣荷香的季节,可不少人却被突如其来的“风疙瘩”搅乱了生活。这种学名为荨麻疹的皮肤问题,常因一阵风、一团花粉或一次日晒诱发,皮肤上瞬间隆起红肿的风团,瘙痒难耐。这些风团不仅影响美观,严重时甚至还会引发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其实,只要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我们就能安然享受春日的烂漫与夏日的时光。

    追根溯源:“风疙瘩”从何而来

    过敏因素:无形的“导火索”

    当过敏体质者遇到海鲜中的异体蛋白、空气中的花粉颗粒,或者新换的化妆品时,免疫系统会将这些物质识别为“入侵者”,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形成风团。

    物理刺激:环境的“温柔陷阱”

    胆碱能性荨麻疹患者运动后,躯干会出现“鸡皮疙瘩”样风团;寒冷性荨麻疹患者接触冰箱冷气后,皮肤立即泛红、起疹。这类荨麻疹与皮肤神经末梢的敏感性密切相关。日光中的紫外线可直接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从而引发日光性荨麻疹。

    感染与免疫:身体的“内部警报”

    儿童感染肠道寄生虫后,寄生虫代谢产物可能引发免疫紊乱,出现慢性荨麻疹。成人感染幽门螺杆菌也可能导致类似症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能直接激活肥大细胞,形成环形红斑样风团。

    体质因素:敏感的“内在土壤”

    临床观察发现,熬夜、焦虑会使荨麻疹发作频率增加50%以上。这是因为应激状态下皮质醇水平升高,抑制了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在女性月经前期,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波动,常常会使原本的荨麻疹症状加剧,这正是内分泌变化影响皮肤敏感性的一个典型例子。

    精准防治:构建三道防御屏障

    第一道防线:规避诱因

    过敏原管理:在花粉季,外出时佩戴口罩,回家后及时更换衣物;写饮食日记,筛查致敏食物,对可疑食物采用“盲法激发试验”确认。

    环境控制:在家中使用除湿机,将湿度维持在50%以下,每周用60摄氏度的热水清洗床上用品以消灭尘螨,每月清洁并消毒空调滤网。

    第二道防线:合理用药

    抗组胺药:第二代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应作为首选。慢性患者需要规律服药3个月~6个月。注意避免与含酒精饮料同服,以免加重嗜睡不良反应。

    应急处理:急性发作时,用生理盐水湿敷,每次20分钟,可收缩毛细血管。外出时随身携带炉甘石洗剂,摇晃均匀后涂抹在皮肤上,可快速止痒。

    第三道防线:饮食调理

    避免食用易致敏食物的同时,夏季可多摄入具有清热降火功效的瓜类蔬菜,如冬瓜、丝瓜、黄瓜、苦瓜等。适当增加绿叶蔬菜、粗粮及豆制品的摄入。这类食物能促进身体代谢。长期保持这样的饮食习惯,有助于预防荨麻疹的发生。

    荨麻疹的防治是一场需要智慧的持久战。当我们掌握其成因,并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就能在清风拂面时,不再为“风疙瘩”所困扰。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