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冰珠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时有暴发,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其传播媒介主要为伊蚊,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夏秋季节是其高发期。面对这一疾病,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以确保自身及家人的健康安全。
登革热的认识与危害
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后,通过蚊子的叮咬进入人体血液,从而在人群之间传播。登革热的潜伏期通常为2天~15天,多数患者在感染后5天~9天发病。
登革热的危害不容忽视。虽然多数患者预后良好,能够在7天~10天康复,但重症病例仍有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休克、出血、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因此,对于登革热,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预防登革热的关键在于防蚊灭蚊。伊蚊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因此,减少伊蚊的滋生和叮咬是预防登革热的有效手段。
首先,我们必须清除积水,以消除伊蚊的繁殖场所。积水是伊蚊繁殖的理想环境,因此,我们应定期清理花盆托盘、花瓶、水桶等可能积水的容器,并确保下水道畅通无阻,防止积水滞留。对于那些容易积水的废弃物品,如旧轮胎,我们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处理,比如打孔排水。
其次,要做好个人防护。在蚊虫活动高峰期,尽量避免外出;外出时,穿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
最后,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社区、学校、医院等场所应定期开展登革热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公众了解登革热的危害和传播途径,掌握正确的预防措施。
登革热的早期发现与治疗
登革热的早期发现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如果患者近期有登革热流行区旅居史,并突发高热,出现疼痛、皮疹等症状,应高度怀疑登革热可能,并及时就医排查。
登革热的治疗原则为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鉴于目前尚无针对登革热的特效疗法,临床治疗主要侧重于对症支持。患者需入住配备防蚊设施的隔离病房,在急性期应保持卧床休息,直至体温和血小板计数恢复至正常水平,且没有出血倾向,方可逐步增加活动量。在饮食方面,建议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这些食物应富含营养且易于消化。
对于发热患者,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进行退热治疗。对于疼痛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缓解疼痛症状。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尽快给予局部止血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工作,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登革热的防治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能力。
登革热作为一种由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危害不容忽视。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通过清理积水、做好个人防护、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来预防登革热的发生。同时,有疑似登革热症状的患者要及时就医排查并接受规范治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遏制登革热的传播和蔓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信息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