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三版:临床荟萃
 上一版    下一版  
河南省肝脏病学学科的发展研究
股骨头坏死的防治策略
确诊肝硬化却不是肝腹水 而是升结肠癌转移引起的癌性腹水
1
11 1 2025年6月26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河南省肝脏病学学科的发展研究
 


□余祖江 李纳纳

   基础研究
    河南省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长期致力于终末期肝病的创新性诊治,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
    在发病机制上,河南省首次阐明了慢加急性肝衰竭存在肝细胞能量代谢重编程,即氨浓度升高、氧化磷酸化显著抑制和脂肪酸β氧化增强,并证实了能量代谢重编程是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生发展的新机制。率先发现了脂肪酸β氧化限速酶(长链3-酮脂酰CoA硫解酶)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新靶点。
    在肝癌的无创诊断领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浙江大学协同创新,在国际上率先阐述了早期肝癌的肠道微生态特征,建立了基于肠道微生态的肝癌早期无创诊断模型,实现了跨地域的独立验证,说明了该诊断模型在中国多地域人群中的普适性,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研究成果。同时,该研究成果入选“2019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年度十大进展”。在肝癌的预后领域,通过对微生物组和宿主转录组的综合分析,揭示了肠道菌群通过血清胆汁酸引起的肿瘤免疫微环境改变可能是肿瘤负荷和不良临床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临床研究
    目前,河南省已在慢性乙肝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等多个领域获得重大突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新性开展了曲美他嗪靶向脂肪酸氧化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曲美他嗪能够显著增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肝脏的糖酵解代谢,显著提高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90天总生存率。亚组分析显示,曲美他嗪显著改善了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水平低于400单位/升的患者的预后。
    国内外罕有丙酚替诺福韦(TAF)在乙肝孕妇中的研究。2021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曾庆磊发表了国际首个前瞻性、多中心的观察性研究成果,在全球率先前瞻性地证实了TAF在孕妇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母婴阻断的有效性,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感染病学领域顶尖期刊上。该研究被美国肝病学会(AASLD)年会录用为大会报告,被AASLD评议委员会评定为“最佳乙肝研究”,被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相关指南与规范——《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管理流程(2021年)》引用,被亚太肝病学会(APASL)“乙肝孕妇指南”正面引用。
    国际合作
    河南省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哈佛大学等国外顶尖大学及研究机构有密切的学术交流及合作关系。曲美他嗪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获得了国际专利,覆盖药物配方、剂量及使用方法。与马丁制药公司等签署了联合开发协议,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团队的临床试验结果,实现了慢加急性肝衰竭治疗从0到1的技术突破,为开发临床药物新用途贡献了中国技术和中国方案。
    多学科合作
    河南省肝脏病学与化学、生物信息学、药学、微生物学等学科密切合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成果。
    1.创新性提出将基于铂的化疗药物纳米化,采用表儿茶素、顺铂前体药物和多元酚共聚合物构建一种新型的有机纳米治疗药物,实现了化疗和化学动力疗法的联用,发挥了优异的抗肝癌作用,同时有效避免了基于铂的药物所引起的全身毒性。
    2.建立了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小鼠原位肝癌模型,动态分析了肝癌发生发展中肠道菌群改变和代谢组学变化的互作网络。随着肝癌研究的进展,代谢模式发生重编程:吲哚丙酸和尿素增多,而游离脂肪酸减少。纳米化人参皂苷的使用,部分逆转了肿瘤主导的代谢模式,重塑了肠道菌群和代谢之间失衡的交互网络。
    科普教育
    近年来,河南省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积极组织开发高质量、易操作、通俗易懂的医学科普产品;结合电视、报刊及新媒体技术,鼓励医学专业人员编写或创作喜闻乐见的医学科普动画视频、音频产品;大力支持并培养医学科普研究专家、宣传专家及创作专家。同时,大力加强医学科普教育队伍建设。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