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志浩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一侧耳朵听不见了,或在情绪剧烈波动、过度劳累后,突然感觉听力下降,听见的声音变得模糊而遥远……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这很可能是突发性聋在作祟。作为一种发病急、进展快的耳科急症,突发性聋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很可能造成永久性听力损伤,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突发性聋指的是在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发生突发性聋时,除了突然出现的听力下降,还可能伴有耳鸣,患者会感觉耳内出现持续或间歇性的“嗡嗡”声、蝉鸣声。有的患者还会有耳闷胀感,就像耳朵被棉花堵住一样,有的患者则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听力下降的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只是感觉听力变弱,而有的患者则完全丧失听力。这些症状往往毫无预兆地出现,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困扰。 突发性聋的病因较为复杂。病毒感染是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如疱疹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内耳,可能引发内耳炎症,破坏听觉细胞,导致听力下降。内耳的血液循环障碍也会诱发突发性聋。当供应内耳的血管发生痉挛、栓塞或狭窄时,内耳得不到充足的血液和氧气供应,听觉细胞就会因缺血缺氧而受损。此外,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过度疲劳,会使人体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影响内耳的生理功能。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也会增加突发性聋的发病风险。外伤、噪声暴露等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突发性聋若不及时治疗,后果十分严重。听力丧失会直接影响患者与他人的正常交流,导致工作、学习效率下降,甚至可能让患者失去工作机会。长期听力受损还会引发心理问题,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心理健康,降低生活幸福感。此外,单侧听力损失会破坏人体的听觉平衡,使患者在行走、运动时的空间定位能力变差,增加摔倒受伤的风险。 值得庆幸的是,突发性聋并非“无药可医”。一旦发现听力突然下降,患者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通过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听性脑干反应等听力检查及内耳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明确听力受损程度。治疗的黄金时间是发病后的72小时内,越早治疗,恢复听力的可能性越大。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内耳炎症,使用改善内耳血液循环的药物促进血液流通。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还可以进行高压氧治疗,通过提高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内耳的缺氧状态,促进听觉细胞的修复。 除了及时治疗,日常生活中应做好突发性聋的预防工作。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学会调节情绪,通过运动、冥想、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态平和;控制好基础疾病,按时服药,定期体检;减少噪声暴露,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在嘈杂的环境中可佩戴耳塞保护听力。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阳光融和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