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雪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监测就像健康的“晴雨表”,能直观反映病情控制情况,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依据。然而,若测血糖的方法不正确,得到的结果可能存在偏差。掌握测血糖的正确方法,才能让监测数据真实可靠,更好地守护健康。 测量前准备:打好测量基础 测血糖前,仪器和用品的准备至关重要。首先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经过质量认证的血糖仪,并定期进行校准。校准时,可以使用血糖仪配套的校准试纸,或者将血糖仪送到厂家指定的售后点进行专业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同时,要检查试纸的有效期,过期试纸会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试纸开封后要在规定时间内使用,通常开封后的试纸需在3个月~6个月内用完。试纸需要密封保存,避免受潮。 此外,测量前的身体状态也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大量饮酒后立即测量血糖。测量前洗手也不容忽视,要用温水和肥皂洗净双手,擦干后再进行测量。如果手部有残留的糖分、污垢或消毒液,可能会污染试纸,导致血糖值出现误差。 测量过程:规范操作步骤 采血部位一般选择手指指尖两侧,因为指尖两侧的神经末梢分布相对较少,痛感较轻,而且此处毛细血管丰富,容易采血。用75%的医用酒精消毒采血部位,待酒精自然挥发后再进行采血,避免残留的酒精稀释血液,影响测量结果。 使用采血针时,要根据个人皮肤的厚度选择合适的进针深度,一般来说,成年人进针深度为2毫米~3毫米。快速进针,以减少疼痛感。采血后,轻轻从手指根部向指尖方向挤压,使血液自然流出形成血滴,避免过度用力挤压,防止组织液渗出后混入血液,导致血糖值偏低。让血滴轻轻接触试纸的吸血端口,使其自动进入试纸反应区,等待血糖仪显示结果。 测量时间:把握关键节点 不同的测量时间能反映不同的血糖情况。空腹血糖一般是指禁食8小时~12小时后的血糖值,通常在早晨起床后、早餐前测量,它可以反映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水平以及前一晚饮食对血糖的影响。餐后2小时血糖从第一口进食开始计时,2小时后测量,能反映胰岛素的餐后分泌水平和饮食对血糖的影响程度。 结果解读:科学对待数据 测量完成后,要正确解读血糖值。一般来说,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是3.9毫摩尔/升~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应低于7.8毫摩尔/升,但不同人群、不同病情的控制目标会有所差异。例如,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以适当放宽。如果发现血糖值异常,无论是偏高还是偏低,都不要盲目自行调整治疗方案,应及时记录测量时间、数值及当时的身体状态等信息,然后尽快就医,与医生沟通,由医生综合判断并制订合理的治疗计划。 总之,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护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患者要掌握正确的测血糖方法,以实现对血糖的稳定控制。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