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三版:乡医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药物治疗解析
结核病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夏至时节话养生
1
11 1 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发生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患者可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危及生命。
常见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病因。冠状动脉内膜脂质沉积、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使血管腔狭窄。
冠状动脉痉挛:各种原因引起的冠状动脉痉挛,可使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甚至中断,引发心肌梗死。常见诱因包括吸烟、寒冷刺激、情绪激动等。
其他因素:如严重的心动过速、低血压、休克等,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冠状动脉炎、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等,也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此外,长期大量饮酒、过度劳累、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
临床特点
症状:典型症状为突发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闷痛、绞痛或窒息感,疼痛程度剧烈,持续时间较长,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一部分患者疼痛会放射至肩背部、颈部、下颌、上肢等部位。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濒死感,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等胃肠道症状。
体征:患者多表现为痛苦面容,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心率增快或减慢,血压可正常、升高或降低。如果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或休克,可能出现相应的体征,如肺部湿啰音、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
诊断思路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需要综合患者的症状、心电图表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
症状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胸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放射部位、伴随症状及缓解方式等。对于无诱因的突发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憋闷或窒息感,持续时间长,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者,尤其是中老年人,应高度怀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1.无诱因、长时间的缺血性胸痛,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2.心电图显示2个以上相邻导联出现ST段单相曲线性抬高,多个导联出现明显缺血性ST段下移及T波倒置,新出现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3.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超过正常值3倍及以上并有动态改变。符合上述3项中2项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应与多种引起急性胸痛的疾病进行鉴别,如心绞痛、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气胸、急性心包炎等。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避免误诊和漏诊。
治疗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面积扩大,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使患者能够渡过急性期,康复后保持尽可能多的有功能的心肌。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发病后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心脏负荷。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避免刺激。
吸氧:无并发症的患者,可以经鼻导管进行中高流量吸氧;有左心衰竭、肺水肿者,要通过面罩吸氧,必要时可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心电监护: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和呼吸等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及时用药和补充液体。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无禁忌证者,应立即给予300毫克的肠溶阿司匹林和300毫克氯吡格雷进行咀嚼,或者替格瑞洛180毫克口服,以抑制血小板积聚,预防血栓进一步恶化。同时,给予患者低分子量肝素钙或低分子量肝素钠进行皮下注射,加强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除了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外,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术中还需要使用普通肝素进行抗凝治疗;对于高血栓负荷或出血风险较低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比伐芦定等新型抗凝药物。
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患者可以口含硝酸甘油,有条件者可以静脉持续滴注,但是收缩压<9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或心率<50次/分的患者禁用。
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心肌梗死面积,降低猝死率。无禁忌证的患者应尽早使用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应注意监测心率、血压和心功能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力衰竭发生率和死亡率。如卡托普利、培哚普利、氯沙坦等,应在发病24小时内开始使用,尤其是合并心力衰竭或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
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稳定斑块,抗炎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应尽早使用,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再灌注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尤其是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尽快将患者送至有条件的医院,力争在发病90分钟内进行PCI,开通梗死的血管,恢复心肌血流灌注。PCI包括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等。
静脉溶栓治疗:对于不能及时进行PCI的患者,如果符合溶栓指征,应在发病后12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溶栓治疗可以使一部分患者的血管恢复通畅,但是存在出血等并发症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并发症的治疗
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对于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可以使用利多卡因、胺碘酮等药物治疗;对于心室颤动,应立即进行电除颤。对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可以使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必要时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
心力衰竭:治疗原则是降低心脏负荷,增加心血输出量,改善心功能。可以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物等治疗,如呋塞米、硝酸甘油、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对于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可能需要机械辅助循环支持,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
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较高。治疗方法包括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机械辅助循环支持等,同时应尽快进行再灌注治疗,以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改善心功能。
预防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基础疾病,将血压、血糖、血脂维持在理想水平;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食物的摄入量,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量;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血糖等检查,及时发现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迹象,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健康教育:普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大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急救措施和预防方法,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早期准确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同时,积极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由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提供)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