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虎雷
夏至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在古代,夏至被视为重要的节日,有“夏至大如年”的说法。在夏至这一天,古代帝王会率领文武百官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间也流传着丰富的习俗,如吃面、祭神祀祖……这些习俗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夏至时节的中医理论基础 从中医理论角度来看,夏季对应五行中的火,与人体的心密切相关。《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强调夏季是万物繁茂生长的季节,人体阳气也在此时达到鼎盛。 夏至过后,阴气开始萌生,呈现“阳极阴生”的特点。此时,若不注重养生,极易导致阴阳失衡,引发各种疾病。心在五行属火,主血脉、藏神志,夏季养心尤为关键。同时,夏季气候炎热潮湿,易损伤脾胃阳气。因此,夏至养生要养心护脾、调和阴阳。 夏至养生的具体方法 饮食调养:清热祛湿、养心安神。夏至时节,气候炎热,人体出汗量较大,津液损耗大,且湿气较重,饮食上应遵循清热祛湿、养心安神的原则。 为养心安神,可适量食用一些红色食物,如红豆、红枣、樱桃等。红豆具有健脾利水、清热除湿的功效,还能养血养心。此外,夏季人们应多补充水分,可饮用荷叶茶、百合粥等,既能解暑又能养心安神。但要注意避免食用过多生冷食物,以防损伤脾胃阳气。 起居作息:晚睡早起,重视午休。根据中医“顺应自然”的养生理念,夏至后,可适当晚睡早起。晚睡不宜超过23时,早起可在6时左右,以顺应自然界阳气的变化规律。但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中午应重视午休,时间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午休能够养心安神,使下午和晚上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还有助于缓解疲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同时,夏季使用空调要适度,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5摄氏度~7摄氏度为宜。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以防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引发感冒、关节疼痛等疾病。此外,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 适度运动:动静结合,适度为宜。夏至运动应避免在烈日下进行,防止中暑。运动方式宜选择动静结合、较为舒缓的项目,如太极拳、瑜伽、散步等。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能够调节气息,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气血流通,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瑜伽通过各种体式和呼吸法的练习,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情志调节:保持心态平和,戒躁戒怒。夏季气候炎热,容易使人心情烦躁,而心在志为喜,过度的情绪波动会影响心脏功能。因此,夏至时节要特别注重情志调节,保持心态平和,戒躁戒怒。可通过听舒缓的音乐、阅读书籍、练习书法等方式陶冶情操,放松身心。也可与家人朋友外出游玩,欣赏自然美景,以愉悦心情。遇到烦心事时,要学会及时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做到“心静自然凉”。 夏至养生的注意事项 夏至时节,天气炎热,蚊虫滋生,要做好防蚊措施,避免蚊虫叮咬引发疾病。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食物中毒。由于夏至后气温高、湿度大,食物容易变质,应尽量食用新鲜食物,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品。此外,游泳是夏季常见的运动方式,但要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场所,避免感染疾病。游泳前后要做好热身和放松运动,防止肌肉拉伤。 夏至是阴阳转换的重要节点,也是养生保健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深入理解中医“天人相应”的养生理念,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方面进行科学调养,调和阴阳、养心护脾,以健康的身心状态迎接盛夏的到来。人们利用中医养生方法,将传统节气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为我们的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