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一版:要闻
 下一版  
中国原研抗体偶联药物破解晚期肺癌耐药困局
退休医务人员万米高空救乘客
用“家”的温暖创造生命奇迹
1
11 1 2025年7月5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用“家”的温暖创造生命奇迹
 


本报记者 丁 玲  通讯员 张会敏

6月16日,河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病房内,张女士望着保温箱里出生仅10天的早产女儿,神情紧张。她小心翼翼地伸出双手,将掌心轻轻贴在宝宝的脊背上。令人惊喜的是,原本有些不安的小宝贝在妈妈的抚摸中逐渐安静下来。
这一幕,是河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家庭参与式病房的温馨日常。
把家搬进医院,让陪伴更温暖
胎龄37周以前出生的早产儿,多数需住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进行治疗。新生儿的父母过去只能隔着层层玻璃窗与暖箱短暂探视,初为父母的喜悦被焦虑所代替……有没有一种可能,在早产儿康复的过程中有父母的温暖陪伴呢?
5月中旬,河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正式启动了家庭参与式病房。短短一个月内,已有超过30个家庭受益。
强强(化名)是胎龄35周的早产儿,出生后,因严重呼吸困难,住进了河南省儿童医院NICU。经过医护团队1个多月的精心护理,强强闯过了呼吸关、喂养关、感染关等重重危难,生命体征平稳。
在该院家庭参与式病房,医护团队对强强爸爸妈妈进行了“一对一”育儿指导,从基本的手卫生到喂奶、换尿布、拍嗝、洗澡等,再到袋鼠式护理、遇到紧急情况的急救技能等,帮助他们掌握必备的育儿技能,使强强从住院到回归家庭有了更好的衔接。
河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主任付慧介绍,目前,国内多数新生儿病房实行无陪护住院、探视制度。患儿在住院期间,家长无法陪护,只能通过探视通道隔着玻璃窗短暂探视,难以效缓解患儿家长的担忧,还容易引发医患矛盾。而且,不少新生儿出院后需要特殊的护理技能,家长需要熟练掌握,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从而降低出院后因护理不当导致再次返院的概率。在新生儿家庭参与式病房内里,家人与新生儿在喂奶、换尿布、轻抚的点滴互动中,情感的纽带愈发紧密,极大地避免了母婴分离焦虑。
为此,河南省儿童医院对新生儿内科部分病房进行改造,让每个患儿都有独立的陪护单元。每个单元除了配备完善的医疗设施外,还设置了舒适的沙发、脚凳以及私密拉帘等陪护设施,极大地方便了母乳喂养和日常照看。改造后的病房宽敞明亮,可同时容纳15名患儿家长陪护,确保每个家庭都能在舒适的环境中陪伴孩子。
专业团队指导,让护理更专业
付慧说,家庭参与式病房还是一个“育儿课堂”,医护人员和家属之间的关系从“主动—被动”的传统治疗模式,变成“指导—合作”的全新模式。
目前,河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专业医务人员40余名,均具备丰富的新生儿专业医疗护理技能。
在家庭参与式病房中,新手爸妈不仅可以看护自己的孩子,还能实现技能“大升级”。妈妈每天贴身拥抱宝宝2小时,通过肌肤接触稳定孩子心率,进行“袋鼠式护理”。护理团队手把手教父母如何鼻饲喂养,如何使用特殊奶瓶,如何观察患儿有无反流等。针对特殊疾病患儿的家长,护理团队会对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教会他们如何帮助患儿进行雾化、拍背,甚至是吸痰、鼻饲喂养、灌肠等专业操作,为患儿顺利出院做好准备。资深护师还可以进行急救预演,模拟呛奶、发热等突发生活场景,指导家长如何正确处理。
对于什么样的新生儿能申请家庭参与式病房,付慧说,患儿入院后,由医师团队负责评估病情。家庭参与式病房主要面向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或者需要家长学习掌握特殊护理技能的患儿开放。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