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 娟 通讯员 赵清蘅
宫颈癌是危害全球妇女健康的第四大恶性肿瘤。据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宫颈癌在危害中国女性健康的肿瘤中排名第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到2030年,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率达到70%,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率达到90%。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宫颈癌一体化防治特色专科(以下简称一体化防治特色专科)深入贯彻落实行动计划,凭借专业的医疗团队、先进的诊疗技术和全方位的关怀服务,为女性构建了一道坚固的健康防线。 全省宫颈癌规范筛查与微创诊疗的先行者 2004年,河南省子宫颈癌防治中心落户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成为全省唯一的宫颈癌专业防治机构。该中心结合临床与科研,专注于宫颈癌及其前期病变的深入研究与精准治疗,并在全省推广标准化的宫颈癌早期筛查与治疗技术,旨在降低全省宫颈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预防是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一体化防治特色专科主任医师王利君说,“每年的三八国际妇女节和全球消除宫颈癌行动日,我们都会举办‘两癌’防治、女性宫颈关爱计划健康讲座等一系列公益活动,向公众普及宫颈癌相关健康知识。” 在宫颈癌早期筛查上,作为河南省子宫颈癌防治中心、河南省宫颈阴道疾病诊治中心,一体化防治特色专科实行从门诊到病房一体化全过程管理。在门诊中,医务人员严格按照《中国子宫颈癌筛查指南》对不同年龄段的女性进行不同策略的筛查。比如,对早期宫颈低级别病变或者高级别癌前病变的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评估分流,没有问题者及时随访,有问题者尽早诊治。对于住院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广泛开展腹腔镜、宫腔镜、宫腹联合、阴式等微创手术,以实现患者最大获益。 核心技术护航年轻患者“生育希望” 近年来,宫颈癌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叠加二孩、三孩生育政策及生育年龄延后的影响,有生育需求的年轻患者逐渐增多,如何为她们保留生育力成为临床重点。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是省内较早开展宫颈癌保育手术的医院之一。宫颈癌保育手术实施早期因手术指征严格(仅限极早期患者)、切除范围大,宫颈癌患者术后妊娠率低且易流产、早产。局部宫颈癌晚期患者接受“放疗+化疗”治疗时,生育功能也会受严重影响。 为此,一体化防治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赵虎带领团队持续探索优化方案,开展冷刀锥切术、年轻患者术中阴道延长术、经阴道宫颈广泛切除术联合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技术,帮助年轻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其中,针对早期年轻患者开展的经阴道宫颈广泛切除术联合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保育治疗不仅要有技术,更要有爱心。”赵虎说,“医生需要耐心沟通,为患者制订个性化方案。”截至目前,科室已为数百名有生育意愿的患者实施保育治疗,多名患者术后顺利诞下健康宝宝。 国内领先技术助力患者畅享术后轻松生活 术后生活质量是许多患者关注的重点。为了确保宫颈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不受或少受影响,一体化防治特色专科进行了深入探索,多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针对部分宫颈癌患者术后出现的尿潴留情况,赵虎带领团队在全国创新性实施无瘤原则下的腹腔镜低能量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在严格遵循无瘤原则的前提下,赵虎团队采用低能量措施处理宫旁组织,保留主韧带切除时可能损伤的盆腔自主神经、骶韧带切除时可能损伤的腹下神经、阴道旁组织切除时可能损伤的下腹下丛膀胱支。这一方法不仅改良了C1型子宫切除术,降低了手术难度,还改善了C2型手术的膀胱功能障碍,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留置尿管时间,降低了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率,减轻了术后疼痛及泌尿、肛门、性功能障碍。 为应对部分患者术后出现的淋巴水肿问题,一体化防治特色专科在省内率先成立了淋巴水肿综合防治中心,探索并实施了荧光腹腔镜下淋巴双显影技术。该技术通过术前让患者饮用花生油,使术中清晰显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肠干分支;通过术中注射吲哚菁绿,显示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左、右腰干分支,精准定位并彻底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这不仅确保了淋巴结切除的彻底性,还能准确定位并闭合淋巴管,有效减少了术后淋巴漏和乳糜漏的发生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此外,赵虎团队实施的腹主动脉旁肿大转移淋巴结切除术通过学术讲座、手术培训班和适宜技术推广等在省内广泛传播。该专科的数字化三维重建及手术导航技术在省内居领先地位。 赵虎说,展望未来,一体化防治特色专科将始终以守护女性健康为初心,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全周期关怀为纽带,持续完善“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的闭环体系,精进能力,拓展服务,传递理念,让更多女性远离宫颈癌威胁,从容迈向健康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