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餐桌上的中药之三十六 肉桂 |
|
□付书念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肉桂性热,味辛、甘,归肾经、脾经、心经、肝经,是中医常用的温里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称其“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优质肉桂呈槽状或卷筒状,外表面为灰棕色,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及横向凸起的皮孔;内表面为红棕色,较平滑,有细纵纹。肉桂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气味浓烈,味甜、辣。树皮(肉桂)、嫩枝(桂枝)均可入药,餐桌上常用的是干燥的桂皮。 主要功效 温补肾阳 中医认为,肉桂能补命门之火,改善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冷痛、夜尿频多、阳痿、畏寒肢冷等,常与附子、熟地等配伍,如“桂附地黄丸”。 散寒止痛 肉桂可以驱散体内寒气,缓解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腹泻,以及寒湿痹痛(如关节冷痛)。肉桂与干姜、吴茱萸配伍,可以增强温中效果。 温通经脉 肉桂能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经、闭经,以及阴疽(如冻疮、慢性疮疡)等。 引火归元 肉桂对虚火上浮引起的口疮、面赤等有收敛作用,常配伍熟地、山茱萸等。 现代研究结果表明,肉桂中的肉桂醛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量食用肉桂。肉桂富含多酚类化合物,有助于清除自由基,减轻体内炎症反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肉桂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手脚冰凉。 食用方法 烹饪调味(日常用量:每次3克~5克) 炖肉增香:炖牛肉、羊肉时加入适量肉桂,可以去腥解腻,提升肉的香味;卤鸡爪、豆腐干时,肉桂与八角、香叶搭配,是经典的卤料组合。 烘焙调味:在西式甜点中常用肉桂粉,增添风味,如肉桂卷、苹果派等;在中式糕点制作中,也可以加入少量肉桂,如肉桂红糖发糕等。 热饮调配:煮热红酒时放入适量肉桂、丁香、橙皮,秋冬季节可以暖身;用适量肉桂、生姜、红糖煮水,可以缓解风寒感冒初起的不适。 药膳搭配(需要根据体质选用) 肉桂山药粥:肉桂3克,山药5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适合脾肾阳虚、食欲不振者。 肉桂姜枣茶:肉桂2克,生姜3片,红枣5枚,煮水代茶饮,可温中散寒,适合虚寒体质人群。 肉桂红糖茶:肉桂3克,红糖10克,煮水饮用,可以缓解痛经或胃寒。 肉桂苹果汤:苹果与肉桂煮水,可以助消化、暖身。 五香粉:肉桂与八角、花椒等搭配,可以用于制作卤味。 肉桂既是厨房中提味增香的常用香料,也是中医温中散寒的经典药材。肉桂的辛热之性既能驱散寒邪、温补脾肾,又能为日常饮食增添独特的风味。 日常食用肉桂需要注意的是,阴虚火旺(易上火、口干舌燥)者慎用肉桂;孕妇慎用肉桂,可能会促进子宫收缩;实热证人群,应避免过量食用肉桂。每日用量:不超过5克,过量易上火。 肉桂作为药用时,必须在中医医师辨证指导下配伍使用,以确保安全有效。合理利用这味“餐桌上的中药”,可以让人们在享受美味之余,亦成为调养体质的生活智慧。 (作者供职于镇平县老庄镇卫生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