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公让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周围血管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致死率高,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有日益增多的趋势。中医、中西医结合为这类疾病的防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案例一 孙某,男性,82岁。 病史:患者右足疼痛、溃烂不愈3个月。患者因右足大趾端发凉、疼痛,于3个月前在某医院被诊断为甲沟炎,进行拔甲治疗。术后,患者出现趾端溃疡不愈,夜间疼痛剧烈。 诊见:右足大趾无甲,趾端发黑坏死,趾腹皮色潮红;右足小趾外侧皮色紫暗,小趾内侧糜烂破溃,分泌物较多;足背轻度肿胀,皮肤发红,足踝部有轻微浅表挤压伤;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检查:双下肢踝部脉搏容量描记定量检测(PPG)结果显示:右下肢末梢循环严重障碍,左下肢末梢循环轻度障碍。双下肢ABI(踝肱指数)显示:左侧0.85,右侧0.46。 辨证:患者高龄发病,脏腑脾肾阴阳已亏,血脉阳气不达于四末,症状已现,复因失治误治,染疫毒,致脉瘀邪生,热盛肉腐,病情加剧,证属热毒炽盛。 中医诊断:脱疽(热毒炽盛型)。 西医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Ⅳ期),溃疡和坏疽期(坏疽Ⅰ级)。 治法:清热解毒、滋阴凉血。 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味)。当归30克,金银花20克,玄参30克,陈皮20克,甘草30克。共7剂。水煎服,每天1剂。 外治法:创面清洁换药,每天1次。取创面脓性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 二诊:患处创面清洁,疼痛明显减轻,久用大剂量甘草可致水钠潴留,出现水肿,不利治疗,甘草用量减为10克,继服15剂。 三诊:创面已经逐渐愈合,夜晚感觉患肢隐痛,舌质红、苔薄白,脉沉涩。调整方药,以化瘀通脉为主。 方药:活血通脉汤(加味)。当归2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炮山甲12克,陈皮20克,薏苡仁30克,甘草10克。共30剂。水煎服,每天1剂。 四诊:患者夜间静息痛症状消失,如果行走时间较长就会出现右下肢困重不适,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证属寒湿阻络,治宜温阳散寒、化瘀通络。守方(加味)调治。 方药:当归2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白术15克,麻黄12克,细辛12克,石斛20克,麦冬20克,甘草10克。共20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五诊:患者临床症状消失。PPG检查结果显示:右下肢末梢循环中度障碍,左下肢末梢循环大致正常。ABI检查结果显示:左侧0.95,右侧0.76。患者病情稳定,笔者嘱咐其加强患肢、患足保护,勿受损伤,并继续服用通脉丸3个月。丸药缓治,巩固疗效。 分析:本案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Ⅳ期),坏疽Ⅰ级。中医辨证属热毒炽盛型,病情危急,当立转其势,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四妙勇安汤出自《华佗神医秘传》,原方金银花、玄参约为120克,当归、甘草各约为90克,量大力专,功效奇伟。笔者应用四妙勇安汤得心应手,根据症、舌、脉表现特点,数剂即扭转病势。在临床中也曾按原方原量应用数例:体质较壮实、舌苔焦黄干黑,脉大洪实之证,应手取效。本案患者,高龄体弱,舌不焦黑,故减其制而投,并辅以陈皮保护胃气,是临床应变之法。 大剂量生甘草清热解毒,能使金银花、玄参清热凉血解毒功能大大加强。但是,久用会造成水钠潴留,肢体浮肿,不利于患者恢复,当审时度势,中病减量,防止出现不良反应。因此,二诊时,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遂减甘草用量至10克,又服用15剂后,症状大减,邪毒已衰其大半,病情趋于平稳。该病血脉瘀滞是关键,正虚是本,故三诊、四诊用通脉活血汤随证化裁,后以通脉丸缓治收功。进退变化,随证施治,既不能失去原则,更不能胶柱鼓瑟,不知变化,才是中医辨证论治之精髓。 案例二 王某,男性,72岁。 病史:双下肢发凉、浮肿、麻木感,伴间歇性跛行半个月。患者半个月前渐现右下肢麻木、发凉,伴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不足200米。患者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给予西药治疗,但效果不佳。 诊见:患者以右足麻木、发凉、疼痛,伴间歇性跋行为重。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检查:双下肢肌肤干燥,爪甲增厚、变形,汗毛稀疏,双下肢平放时,足底皮肤苍白,右重于左,双下肢胫前呈指陷性水肿,肢体抬高下垂试验阳性。双下肢彩超检查结果显示: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双侧股动脉下段狭窄,左下肢腘动脉狭窄、胫前动脉狭窄,右下肢腘动脉狭窄、胫前动脉狭窄、胫后动脉狭窄或闭塞。双侧肾部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双肾慢性肾实质损害。双下肢电阻抗及光电容积血流图检查结果显示:双下肢末梢循环严重障碍。ABI检查结果显示:左侧0.44,右侧0.13。 辨证: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气血不达,不耐行走。证属年高体衰,肾脏损伤,慢性肾炎病史,肾阳亏虚,难以化气行水,水湿泛溢于肌肤,故肿;脾为运化水湿之脏,令水湿不化,脾气必虚,痰浊内生,瘀阻脉络,更阻阳气。脾主四肢肌肉,又主气血生化,今气血两虚,是本证关键。 中医诊断:脱疽(气血两虚型)。 西医诊断:动脉硬化性闭塞症(Ⅱ期),间歇性跛行期。 治法:健脾补气养血、温阳化瘀通脉。 方药:四君子汤合通脉活血汤。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当归2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炮山甲12克,麻黄12克,细辛12克,薏苡仁30克,甘草10克。共10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药后,患者双下肢麻木、发凉症状明显减轻,有轻度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上方加玄参20克,以制细辛、麻黄之辛燥,笔者嘱咐患者继服10剂。 方药: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薏苡仁30克,当归2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炮山甲12克,麻黄12克,细辛12克,玄参20克,甘草10克。共10剂。水煎服,每天1剂。 三诊:患者双下肢麻木、发凉、浮肿等症状逐渐好转,但近期出现腹胀,纳差,大便干结。诊见舌质淡、苔厚腻,考虑为因脾气虚运化无力,血气虚则肠道失于濡润,气虚郁滞,腑气不通。调方,益气养血、行气导滞。 方药:黄芪30克,党参20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当归20克,枳壳12克,厚朴20克,焦三仙(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各15克,肉苁蓉20克,郁李仁20克,甘草10克。共40剂。水煎服,每天1剂。 四诊: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笔者嘱咐其注意养护,并服用通脉丸6个月,巩固治疗效果。 方药:每天生首乌30克泡水,代茶饮。 分析:脱疽(气血两虚型)西医诊断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Ⅱ期),间歇性跛行期。笔者认为该病本为心、脾、肾三脏阳气衰微,病机关键在于血脉不畅或不通。该患者年迈体衰,且伴有慢性肾炎病史,根据局部辨证,肌肤失于气血所养,阳气随之不达,出现发凉、怕冷、肢麻等;“血不利则为水”,水湿不化,肢肿症出。脾胃为中焦斡旋之机,故以健脾补气养血、温阳化瘀通脉为法,药物方选四君子汤和通脉活血汤化裁,患者服药10剂后症状缓解,药证合拍,其效也捷。二诊时,笔者以玄参、麻黄、细辛之燥性。笔者此处用麻黄,从未见发汗之弊,取麻黄温经通阳之用;细辛,辛温,温经散寒止痛,每次12克左右,成方煎剂,几十年未见任何不良作用,属于个人用药经验。 此案妙在三诊时,患者主症已除,脾虚气滞之本证显现,笔者当机立断,果断更方,可谓抓住了战机,进行持续40天的调脾胃、养气血,彻底改善患者的体质,以确保长治久安。 (作者为首届全国名中医,本文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榜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