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长亭
分娩镇痛作为现代产科人性化服务的核心环节,不仅能有效缓解产妇分娩时的剧烈疼痛,还能减少疼痛引发的应激反应,降低产后抑郁风险,对保障母婴安全意义重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推荐,分娩镇痛的方法包括药物性镇痛和非药物性镇痛两大类,二者在临床应用中各有侧重。 非药物性镇痛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支持、按摩、热敷、音乐疗法、水中分娩等。这类方法无须使用药物,不会对母婴产生药物相关副作用,安全性极高,且操作简便、成本较低,尤其适合医疗资源有限的低资源地区,或是对使用药物镇痛存在顾虑、希望自然分娩过程更“纯粹”的产妇。比如:通过医务人员或家人的鼓励、陪伴,帮助产妇缓解焦虑情绪,增强其耐受疼痛的信心;水中分娩则可借助水的浮力减轻身体压迫,让产妇在更舒适的状态下度过产程。不过,非药物性镇痛的效果受个体差异影响较大,整体镇痛强度有限,通常无法完全消除疼痛,多作为辅助手段,与其他镇痛方式配合使用。 在药物性镇痛中,最常用且效果最佳的是椎管内分娩镇痛,包括硬膜外腔镇痛、蛛网膜下腔镇痛、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镇痛3种方式。这种镇痛方法通过在产妇腰椎间隙穿刺,将局部麻醉药联合阿片类药物注入椎管内,直接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的传导,能在产妇保持清醒、可自主活动的同时,显著减轻甚至消除宫缩疼痛,效果确切且持久,可满足从第一产程到分娩结束的全程镇痛需求。更重要的是,椎管内分娩镇痛能根据产妇的疼痛程度和产程进展进行个体化调整,比如搭配自控镇痛泵,产妇可在感觉疼痛加重时自行按压按钮追加药物剂量,大大提高了镇痛的灵活性和满意度,目前已成为全球主流的分娩镇痛方式。 除椎管内分娩镇痛外,其他药物性镇痛方法有静脉注射阿片类或非阿片类药物和局部神经阻滞。静脉注射阿片类或非阿片类药物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轻中度的分娩疼痛,但是可能会引起产妇头晕、恶心、胎儿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因此主要用于有椎管内分娩镇痛禁忌证的产妇,而且用药期间需严密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变化和进行胎心监测。局部神经阻滞则是通过在产道周围(如会阴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阻断局部疼痛信号传导,主要用于分娩后期的会阴切开或撕裂修复时,能快速缓解该部位的疼痛,操作简单、起效快,对母婴影响极小,常作为分娩后期针对性镇痛的补充手段。 尽管椎管内分娩镇痛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但是应用时仍需综合考虑产妇的个人意愿、医院的医疗条件(如是否配备专业的麻醉团队)及潜在风险(如穿刺部位感染、产后头痛等)。医务人员要在术前与产妇充分沟通,评估后制定合适的分娩镇痛方案。此外,无论采取何种分娩镇痛方式,产妇在整个分娩过程中都需要持续的生理监测和心理支持。医务人员需密切关注产妇的生命体征、宫缩情况及胎儿的心率,家人的陪伴和鼓励也能进一步提升产妇的分娩体验,让无痛分娩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镇痛,更是充满关怀的人性化服务。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