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 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 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六版:乡村视角
 上一版    下一版  
颂村医
健康守护神
田埂旁那盏不灭的灯
乡村中医是不可忽视的群体
健康随访是最有意义的事儿
政府有了新任务 村医还应强技能
1
11 1 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田埂旁那盏不灭的灯
 

本报记者 李 季

    傍晚,在开封市杞县泥沟乡耿集村一条狭窄的小路一侧,一间农舍亮着昏黄的灯光,在夜色中透出温暖的光晕。这就是被村民们称为田埂旁那盏不灭的灯的地方——耿集村卫生所。
    在老乡的带领下,记者推门进入卫生所,看到破旧的红木桌子上摆放着医保登记表和空白的处方笺。“张医生,找你哩。”老乡喊了一声。随后,一位身材矮小但很精干的老人从卫生所后门快步走进来。记者顿时被张医生的装束弄懵了:一双运动鞋趿在脚上,一件深灰色的棉背心穿在蓝色毛衣外面。张医生慌忙穿上白大褂,对老乡说:“老兄弟,哪儿不舒服?”
    “看见没,这就是张永全医生,夜里不关门,晚上睡觉不脱衣,随叫随起。”老乡对记者说时,表露出他没说谎话的神情。随后,记者采访的话题便由此打开。
    说起卫生所彻夜开诊的缘由,张永全讲述了一件难忘的往事。那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村里一名姓耿的老人在子夜突发心脏病。老人的子女用架子车拉着老人往卫生所赶,但看到卫生所一片漆黑,便向邻村的卫生所跑去。几经周折,老人被送到乡卫生院时,由于耽搁的时间太长了,已与世长辞。“从那时起,我所在的村卫生所就夜里不关灯,我睡觉不脱衣,随叫随到。”张永全说。时至今日,他依然对此事念念不忘。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张永全所在村卫生所的灯真的就亮了20多年,即便在停电时,他也会点燃蜡烛为患病村民照亮就诊的路。
    耿集村贫困村民屈喜梅提起村卫生所不灭的灯光时眼含热泪。原来,在2001年盛夏之夜,她因重感冒高热,不停地胡言乱语,她的孩子急忙跑到卫生所找张永全出诊。当时,外面雷电闪闪,大雨倾盆。张永全顾不上这些,背起药箱就往外走。豆大的雨点砸在他的身上、脸上,他全然不顾。在泥泞的土路上,他几乎是踉踉跄跄地来到屈喜梅的家。随后,他为患者听诊、开药。临走时,屈喜梅却拿不出医药费。张永全说:“我不收医药费。”从此,30多元的医药费永远刻在了屈喜梅的心里,而张永全对此事已无记忆。
    这盏灯不仅是患者生命的守护灯,还是张永全扶危救困的精神之灯。本来,张永全是一位赤脚医生。1972年,他拜师内科专家孟祥勋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苏连成,进修学习了3年。1988年,张永全有幸到河南省中医学院(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学习了1年。虽然他医学知识基础差,但是悟性好。1995年,张永全通过医学考试,取得了医师资格证书,这蕴含了他求医路上的所有艰辛。
    “现在,我的工作是做好村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好村民的医保费用。”张永全说,虽然他不会使用电脑,但是他把村民的健康档案用笔填写好后,让女儿帮他把健康档案信息输入电脑里,初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我曾获得‘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为了村民的健康,我希望村卫生所里的这盏灯永远照耀村民的求医之路。”老人的声音很轻,但他的话分量很重。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