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姐姐,患者妹妹 □刘韶华
作为医生,我经历了无数次诊疗。前不久的那次抢救经历令我至今难忘。 那天夜晚,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名24岁的产妇。该患者因分娩后肝酶明显升高、血小板降低来就诊,被怀疑是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她刚刚从SICU(外科重症监护室)转到消化内科,就出现了高热和意识障碍,考虑可能是肝性脑病。我到床旁时,这个重度黄疸的年轻妈妈只会直愣愣地看着自己的家人,对我的询问和检查置之不理。我给她协调了综合重症监护室的一张床位。 一切安排停当后,我坐下来详细查阅患者的检查资料,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病例。我和同组医师进行了讨论,考虑患者的高热可能是深静脉导管感染所致。此外,这个病例的疑点还有很多:肝脏大面积坏死,胆红素明显升高,但是凝血功能和白蛋白基本正常,意识障碍的特征也与典型的肝性脑病不一致,很难说是肝衰竭所致;入院后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很快进展至无尿,没有合理的临床解释;血小板已恢复正常,无溶血证据,无出血倾向,但反复输血仍难以纠正贫血。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将这位产妇的情况汇报给了综合重症监护室主任孙同文。他第一时间组织科内会诊、协调其他科室专家会诊,专家们一致认为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与免疫相关的病理因素,建议重点排查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相关疾病。在此期间,患者一度出现昏迷,需要持续的血液透析和多种药物维持生命,我每天都能感受到患者家属的焦灼、渴盼和小心翼翼。 终于,我们在反复多次的外周血涂片中发现了破碎的红细胞,在接下来的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中也同样在骨髓中发现了红细胞碎片。至此,我们高度怀疑这是一例由妊娠期急性重症脂肪肝引起的重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为TTP。请血液科医生会诊并证实了我们的判断后,我们立即制订了治疗方案:血浆置换,同时给予激素治疗。在连续接受5天血浆置换后,患者完全清醒了,尿量开始增多,肾脏功能恢复,肝功能也在逐渐好转。这个结果使整个科室的医务人员都非常高兴。 患者的各项指标一天天好转起来,在连续8天的血浆置换后彻底脱离了笨重的床旁透析机,被黄疸染黄的皮肤和巩膜逐渐恢复健康的颜色,患者也开始下床、吃肉。她的每一点儿进步,我们都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前不久,这个经历了生死的产妇终于出院了。她的父亲眼圈红红地对我说:“大夫,真的非常感谢您……以后就让她管您叫姐吧!”作为医生,我觉得这是我得到的最好的褒奖!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