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给行进中的医联体提个醒 |
|
□昝 馨 朱凤梅 医联体的政策本意在于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然而,在现实操作中,有些医联体帮助大医院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更多的“挂号窗口”,这与“让患者留在基层”的改革初衷不符合。因此,在接下来的改革中,应该对此问题进行有效回应,防止问题扩大化。 我们通过对C市的医联体运行模式调研发现,它们不仅要求医务人员上下轮转,也要求城市三级医院向县级医院下派管理人员,相当于将二级医院交给三级医院托管,三级医院按照一定的标准收取托管费用。 以C市某县为例,某县人民医院交由所在省份的省人民医院托管,建立“省、县、乡三级医疗卫生一体化服务协同体系”,托管费收取标准为某县人民医院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增长部分的10%,而省人民医院承诺加强某县人民医院学科建设、提高服务能力等。 C市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希望加强医联体的紧密联合,在县级综合医院建立影像集中诊断中心、心电集中诊断中心等,将检查结果集中送往大医院确诊,虽然其意图在于将检查化验等业务留在县级医院,减少大医院拥堵,但在无形中也在加强患者对大医院的心理依赖;在医保付费方面,某县规定,医联体内自上往下转诊,下级医疗卫生机构不再计算起付标准,医保接着报销,希望引导患者自愿下沉。 据某县相关人员介绍,医联体运行至今,存在“上转容易、下转难”问题,2014年从省转回县的病例仅有13例,主要为老年慢性病患者。即使在县、乡两级,县级医院的患者也不愿意向乡级医疗卫生机构下沉。 我们同时访谈了一些参与医联体建设的城市三级医院。院长们坦言,牵头医联体的大医院难免会吸引县、乡的患者,同其他三级医院竞争;同时,也通过医联体寻找下级医疗卫生机构中的管理人才与临床人才,将优秀的人才向上“虹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患者的“虹吸”。 (作者供职于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