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第三方检测也应考虑就医方便 |
|
□冯立中 近期,有不少城市将医疗卫生机构的检验检测机构统一起来,设置“大一统”的第三方检验检测中心、放射诊断中心、病理诊断中心等。媒体也纷纷对此予以报道。 有人认为,设置“大一统”的检验检测中心可以集中检测技术设备,提高检验检测水平,实现检测报告结果互认,减少群众的医疗费用支出;用较少的钱,购置更多的高档次检测设备,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笔者也同意这样的观点。但是,近日听了一位从国外归来的朋友的介绍,笔者对类似的改革措施有了更多的思考。 朋友在国外探视儿子期间,小孙子发烧了,儿子、儿媳都要上班,他就带着小孙子前往医院就医。医生接诊后,建议他带小孙子去某检测中心查一下血象,看看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第二天,他带着小孙子去某检测中心做了血检。第三天,他带着报告再去医院。医生又说还要看看肺部是否感染,建议他再去某放射诊疗中心拍个胸片,他也带着小孙子去了。第四天,报告拿到了,小孙子的病也好了,不必再去医院了。他感叹道:“在这个国家,看个感冒都跑了4趟医院,还是在国内看病方便。” 毋庸置疑,这个国家就是实行了第三方检测制度,也就是医院不设检验、放射、病理等诊断机构,有关检验检测工作全部交由第三方承担。就此,笔者也曾和有关专家讨论过。国内实行的第三方检测方法是从国外学来的,这在一些发达国家实行得比较普遍。但是,这种制度最初是由医疗保险部门设计出来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费用、降低成本,当然这也符合设置保险制度的基本要求。 笔者也和周边的群众探讨过这项制度。大多数受访者不喜欢这种做法,很多人认为看个小病要去医院跑几趟,太麻烦、太不值了。有人说,实行第三方检测后,政府、医院受益较多,而群众受益较少,甚至更加麻烦。有人担心,如果遇上急诊,这样的检测速度就会把病给耽误了。 笔者了解到,一些城市的医院为了防止出现第三方检测后群众就医不方便问题,也曾想过一些办法,比如在各家医院保留抽血室,患者在医院即可完成抽血,再由医院集中送到检测中心,不用患者跑路;医院保留一个较小的化验室,可以做一些常规检查,小病患者不必多跑路;设置急诊化验室,用于急诊时的检验检测等。 反过来再想想,这样一来,前面提到的设置第三方检测制度的好处不就被抵消得差不多了吗? 笔者认为,第三方检测在提高检验水平、减少检测费用的同时,确实可能会延长患者就医时间、增加看病麻烦。这就给改革的设计者们出了一个难题: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可能有利、弊两个方面,需要设计者多方权衡,广泛征求意见,尽可能扬长避短;或者需要和其他的改革项目配套出台,实行长短互补。 当然,群众也应该逐步建立正确的就医“得失观”。医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医改措施的衡量不能只以是否方便为标准,还要考虑是否安全、是否价廉、社会是否能够承受等综合因素。 现在常常说要“提高群众在医改上的获得感”。笔者以为,改革措施要更多地让群众受益,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群众在医改上的获得感”;同时,要让群众提高医学素养,掌握一定的辨别技巧,这也是一种“获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