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医疗改革更要看重内涵和品质 |
|
□任家顺 医疗行业是一个公益性行业。在医改的路上,医院和患者是两个相互捆绑的话题主角。让医院、医生、患者三方都满意,不仅关系着医改的走向,也对改善医患关系有所帮助。 医院供给侧为什么要改革 大家都在讲供给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么,现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我国医务人员的收入不高,但成长过程却充满了艰辛:5~10年可以成为一个医生,15~20年成为一个专科医生,25~30年可以成为一个专家,中间还有淘汰。另外,医生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医疗安全形势比较复杂、严峻等。可以看出,医院供给侧的确出了一些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一是国家卫生经费投入不足;二是分级诊疗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导致大医院患者较多、小医院门可罗雀;三是医疗卫生机构区域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小城市医疗资源很少;四是医务人员相对不足,还有大量流失,大概有一半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的医务人员没有从事医疗工作。 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困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更应该被重视。 未来医院的改革更要看重内涵和品质 品质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产品和服务。但一定是让“顾客”满意,甚至是超越“顾客”满意度,让“顾客”感觉诧异、惊喜的一种服务。品质和质量是不一样的。 此外,关于质量的问题,医患的视角也是不一样的。医院的视角是跟学科、人才、科研连在一起的,但患者是跟疗效、服务、价格联系起来的,相关的影响因素是不一样的。 在医院的建设中,往往会以医生的流程或医务人员的工作为主线来制定医院的流程,跟患者感觉好的流程不是一回事。我们希望医院注重制定适合患者的就医流程。现在,医生有时候站在患者的对立面,患者有时候主动站到医生的对立面。这和医患互信、共同战胜疾病相悖。医患矛盾的问题也就更加突出了。 发达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完善,非常强调安全性、医疗效果还有患者体验这些要素;其理念是患者需求至上,患者第一。尤其是美国,特别强调团队医疗无边界合作,强调患者的体验。 国外的经验也为我们的改革提供了借鉴。现在,我们的改革总体上要转型,要将目光转到医院品质建设上。 首先,要稳增长。而这个增长,一定要结合数量,医务人员从业数量等都需要增长。其次,从结构上来看,要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再次,要把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从过去比较粗放的管理转变为专业化管理。各级医院都应该积极参与分级诊疗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和医保给付制度等。 医院想发展,必须抓住3个方面 医院想发展,必须抓住3个方面:一是技术领先;二是服务领先;三是运营管理。 公立医院的优势就是技术领先,因为它有几十年的积淀。但私立医院短时间想具备这种优势是不可能的,只能从比较容易的地方做起,就是争取服务领先。自从社会资本进来以后,私立医院的服务很好,但技术提升还要有一个过程,这些都需要从运营管理方面改善。运营好了,才能掌控住,从而助推这两个方面的发展。 一流品质的医院不仅要有一流的学科,还要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硬件、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特别是经过长时间追求所形成的医院文化,是一流品质医院的标志。 互联网医疗在医院品质建设中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潜在“客户”的培养。通过一流的大师、一流的学科,并适当进行宣传,让人们感知、了解医院。其次,满意“客户”的培养。患者来了之后,要让他们知道这里有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让患者体验到这个服务,认可这家医院。再次,忠诚“客户”的培养,让其认同医院的文化品牌,认同医院的理念,并且愿意传递,从而让其他患者到这家医院治疗。 所有医院都要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和使命以及一个核心价值观,通过体系认证及标准引进达成共识,通过质量控制、临床路径等具体手段,促进医院的质量持续提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