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首届中原国际结核病防治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中美双方在豫启动结核病防治尖端研究 |
|
本报讯 (记者刘 旸 杨 须)3月10~12日,旨在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分享结核病防治和研究领域的经验成果,推动河南省结核病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的首届中原国际结核病高峰论坛在郑州成功举办。论坛期间,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艳玲会见了前来参加论坛的美国驻华使馆临时代办阮大为一行。美国驻华使馆负责人,河南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李广胜,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黄玮、王良启,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单位的中外专家出席论坛。 在论坛开幕式上,与会嘉宾为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建立的中美结核病联合实验室揭牌,并启动相关合作项目。中美双方将利用5年时间,通过“采用生物标志物预测结核病疗程”项目的合作,探索将首治结核病患者的治疗时间由以往的6个月缩短至4个月。 “十二五”期间,全国结核病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共发现并治疗管理活动性肺结核患者427万例,成功治疗率保持在85%以上,有近394万例肺结核患者恢复了健康。《“十三五”结核病防治规划》明确,到2020年全国结核病发病率下降到58/10万以下,疫情偏高地区肺结核发病率较2015年下降2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在论坛上表示,河南是全国结核病负担较高的省份之一,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5.8万人左右。根据统计,2016年河南省报告发病数位居全国第二位,报告发病率位居全国第十四位。河南也面临着耐多药结核病、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管理和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的三大挑战。在河南省开展“采用生物标志物预测结核病疗程”项目,能够找到有效的结核病短化治疗方案及相关的生物学指标,为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制定下一步结核病防控政策和策略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1亿元用于结核病防治工作,如期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但目前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自2009年4月河南省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立变态反应与感染性疾病研究所达成为期10年的合作意向以来,先后开展了4项多中心合作结核病研究项目,并在《自然》等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阮大为在论坛上表示,此次启动的“采用生物标志物预测结核病疗程项目”将基于落户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中美结核病联合实验室,继续推动结核病患者快速诊断测试的改进;通过预测结核病临床试验,提高中国乃至世界欠发达地区的结核病分子诊断能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