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第四版:天使之声
 上一版     
脖子上的“鼻子”怎样护理
清除昏迷患者痰液的护理心得
爱心献给孩子们
“教学相长”寻找护理能力提升的路径
1
11 1 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脖子上的“鼻子”怎样护理
 

脖子上的“鼻子”怎样护理
□苏盼盼

    鼻子是长在嘴巴上方,用来参与呼吸运动的一个重要的面部器官。如果感冒,一个典型的症状就是鼻塞,人们就会特别难受;症状严重时,患者还会出现“食不香,夜不寐”的现象。可见,护理鼻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里说的是另外一种情况:因为疾病的缘故,有的人术后鼻子失去了原来的作用,成了“摆设”,真正参与呼吸运动的是脖子上方的一个“洞”。这些特殊的人群就是喉癌联合根治术后的患者。
    做喉癌手术后,患者的喉部被切除,依靠气管通向鼻子上的造瘘口呼吸,由于呼吸改道,舒适度会有所降低,会出现不能说话等现象,致使患者变得异常焦虑和烦躁,心理负担加重等。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此时,就需要护士“各显神通”,来守护患者脖子上的“鼻子”了。

要成为患者的“哑语老师”

    术前,对于喉癌患者来说,哑语训练显得很有必要,便于术后患者在不舒适的时候表达出来,也便于护理人员快速了解问题的原因,并及时解决问题。术前,由护士进行示范,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学习哑语手势,以表达疼痛、饥饿、大小便、起床、躺下等。对于能写字的患者,护士应提醒患者家属准备好写字板,以备患者术后使用。

要成为患者的“气管守护神”

    喉癌患者做气管造瘘术后,呼吸改道,气道自身湿化功能有所降低,造成管腔内分泌物粘连,阻塞管腔,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同时还易造成细菌侵入状况。据有关实验表明,肺部感染率随着气管湿度的降低而升高。因此,喉癌术后患者气管的充分湿化“势在必行”。首先,护士会遵照医嘱每半小时或一两个小时滴一次化痰药,以充分湿化气管。其次,护士遵照医嘱给予雾化吸入,使被吸入的药物到达支气管,减轻呼吸道黏膜炎症和水肿,并使痰液稀释,以利于患者咯痰。同时,雾化吸入治疗之后,护士应协助患者拍背、咯痰。再次,吸痰护理是不可或缺的护理措施,当患者咯痰不利、呼吸不畅时,护士应准确把握吸痰时机,吸痰动作应利落而轻柔,尽量减轻对患者的刺激。最后,护士把为喉癌术后患者研制的“防尘罩”围在患者的脖子上,避免灰尘直接接触造瘘口,也可以持续湿化气管。尽管如此,患者的“鼻子”外侧缝线口仍有痰液、痰痂,护士每天应及时清除造瘘口处的痰痂,避免患者出现“鼻塞”症状。每次护理患者时,护士均应俯身弯腰、小心翼翼,避免碰到气管黏膜,引起患者咳嗽。

要成为患者的“营养师”

    喉癌术后,患者在一般情况下需要留置胃管,以供给机体营养,所以护士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留置胃管的作用及必要性,以防止胃管脱出。同时,护士应及时联系营养科,为患者制订膳食方案,并根据患者日常饱腹感及大小便情况,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合理添加辅食。留置胃管期间,护士应指导患者用漱口液漱口,同时给予至少一天两次的口腔护理。一般情况下,术后两周,护士可以指导患者经口进食团状食物、流食等,直至患者无不适症状时拔掉胃管。

要成为患者的“发音师”

    发音训练是促使全喉切除患者恢复喉功能的关键环节。发音训练一般于患者术后一周开始。首先,护士应让患者吸足气后用拇指堵住造瘘口,按压力度以不漏气为度,然后缓缓呼气,让气流经发音管进入食管口和咽喉部,冲击该部位黏膜,促使其震动。其次,通过唇齿辅助发音,先练习发“啊”音,再数阿拉伯数字。最后,护士指导患者练习语言和唱歌。刚开始发音时,患者会有一些不习惯,时常发不出声音,或者自己无法控制音量、音色。此时,护士应安慰、鼓励患者,交流练习的体会与感受,让患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多加练习,并让患者家属参与练习。护士可给予帮助与配合。

要成为患者的“功能锻炼师”

    一部分患者在喉部全切的同时,需要做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患者的颈肩部肌肉受损,会因疼痛等不愿意活动,导致肌肉萎缩,上肢活动受限,影响生活质量。在护士长的带领下,护士们集思广益,为患者着想,创造了一套“颈肩部功能锻炼操”。术后,护士应及时指导患者进行颈肩部锻炼,循序渐进地锻炼颈肩部肌群的力量,以便恢复失去的功能。为了提高患者的积极性,护士利用零碎时间,定时召集患者锻炼身体,并配合轻柔的音乐,让患者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有效锻炼。
    通过护士们两周左右的照护,这部分患者能能恢复正常生活了。患者从开始的恐惧到后来的坦然,从开始的哭泣到后来的欢笑,从开始的不接受到最后能自己熟练发音,这其中的坚持和努力护士们最清楚,护士们的辛苦和欣慰患者最明白。当患者满心欢喜地出院时,护士们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甲状腺头颈外科)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