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河南两所高职院校获批设置中医学专业
河南中医药防艾取得良好效果
图片新闻
泌阳县荣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濮阳市中医院关节置换术获得新突破
商丘市中医院开展消防安全应急演练
沁阳市中医院认真帮扶贫困户
1
11 1 2018年2月13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河南中医药防艾取得良好效果
 

河南中医药防艾取得良好效果
本报记者 张 琦

   从2004年10月启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算起,河南省中医药防艾工作至今近14年了。近年来,由河南省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负责全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培训、管理工作;39名省级巡诊专家承担全省22个县4586名艾滋病患者中医药救治项目的管理任务,省级巡诊专家每月定期赴各项目县巡诊,每年累计巡诊486次……2017年12月1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立然团队提出的“中医药延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病、降低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和机会性感染发生率的方案研究”获得了国家“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立项,为河南中医防艾工作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黑暗中摸索出的
中医防艾之路
    十年磨一剑。这“一剑”,却磨得异常艰辛。回想开展中医防艾工作的十几年,河南省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郭会军说,中医防治艾滋病工作开展起来非常困难。2004年国家启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后,河南成为第一批参与该项目的省份。
    “当时,从来没有人接触过中医防治艾滋病工作,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知道方向在哪儿,该从哪儿去做……”郭会军说,他们邀请国医大师张磊、国家级名老中医毛德西等,坐在一起讨论、摸索,这才初步确定了方向。为了进一步了解艾滋病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就医需求,他们深入发病率较高、患者较为集中的驻马店市、开封市、商丘市、周口市、南阳市等,实施观察治疗,摸索经验。当时交通不便,对于稍远的县,专家们往往走上一天才能到达艾滋病高发村。
    郭会军说,那个时候,村民们“谈艾色变”,患者和家属也躲躲闪闪,避之不谈,专家们就深入艾滋病患者家中,对患者和家属做思想工作,采用患者分时就诊、村外就诊等办法,这才获得了艾滋病患者的基础资料。由于艾滋病患者大都出现发热、腹泻、肺部感染、真菌感染、带状疱疹、肿瘤等,患者体质差、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经过多次讨论,河南中医防艾专家们确定了研究方向,总体围绕如何提升艾滋病患者免疫能力和生存质量,研究中医体系如何在艾滋病防治中发挥作用。
    中医防治艾滋病能不能发挥作用?效果怎么样?确立这样一个谁都没开展过的研究方向,郭会军的心是忐忑的,但治疗艾滋病患者的决心却是坚定的。课题开展初期,专家们根据所掌握的基础资料,逐步向前推进,观察症状,改进治疗方法,统计治疗效果。实践出真知,专家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十几年的实践表明,他们最初确立的研究方向和治疗方案是正确的,中医防治艾滋病的确疗效显著。
    “俺得这个病7年了,最初发现自己得这个病时感觉天都塌了,现在一直坚持服用中药,效果非常好。”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定期前来复查的艾滋病患者明明(化名)向记者表达了长期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感受。
理论创新+疗效验证
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提高
    “通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高级别循证医学临床研究,结合中医药临床辨证施治,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河南中医防艾学术带头人徐立然告诉记者,多项课题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中医药疗法的艾滋病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生存质量显著提高。
    徐立然说,采用中医药疗法后,以感冒为例,艾滋病患者感冒次数由平均1.28次/月降至0.16次/月,艾滋病相关腹泻的发生率降低24.13%,艾滋病相关肺部感染发生率降低20.0%。同时,中医药治疗观察结果显示,患者的免疫功能明显增强,病毒载量逐年下降,艾滋病患者总体的年病死率降低,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研究表明,经过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发病延缓,使HIV感染者进入艾滋病期的发病率降低7.6%,延缓4年进入艾滋病期。大多数艾滋病患者恢复了劳动能力,能够从事一般强度的工作,提高了生存质量。
    在艾滋病中医基础研究方面,河南省开展了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证候规律等研究,提出并验证了“艾毒伤元”“脾为枢机”“气虚为本”的中医学说,制定了气阴两虚证、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气血亏虚证、湿热内蕴证、痰热蕴肺证、湿热蕴毒证等7个基本证候辨证标准量表。“我们参与制定的《艾滋病(成人)中医诊疗方案》《艾滋病泄泻等12个艾滋病常见病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已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发布;制定了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中医临床路径、艾滋病咳嗽(肺部感染)中医临床路径、艾滋病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等,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颁布,这些方案正在全国推广。”徐立然说,十几年的努力让中医防艾工作硕果累累,这些成果对指导中医医师诊断治疗艾滋病具有重要意义。现在,河南中医防艾体系已经成了典型,正被“复制”到全国各地。
    在艾滋病中药制剂研究上,河南省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针对慢性腹泻和肺部感染等,已研制出益艾康胶囊、泻痢康胶囊、清肺培元微丸、参芪除热胶囊等13种制剂,用于河南省艾滋病高发区患者的救治。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患者吃得好、睡得香,疾病不影响正常生活。这就是我们的心愿。”徐立然说,以2004年全部参加中医救治项目的患者作为实验组,以同地区未参加中医救治项目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截至2012年10月,通过回顾性总结,发现8年中医药治疗组病例死亡密度为3.24/100人年,累计生存率为80.10%。未接受中医治疗感染者死亡密度为3.91/100人年,累计生存率为74.03%。这样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医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疗效确切,其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多体系共同携手
助推河南中医防艾一路前行
    “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是河南省医疗救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良好效果。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河南省组建了一支精干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技术队伍,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项目管理模式和临床救治模式,项目实施范围逐步扩大,目前正在为6个省辖市22个县(区)4586名患者提供免费治疗。”谈起河南中医防艾的历程和目前的成果,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省中医管理局局长张重刚非常欣慰。
    张重刚告诉记者,在项目实施中,河南省制定了《河南省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案》,对病例观察表、病程记录、处方书写、巡诊和会诊记录、临床检测规程、人员及时间保障等方面均进行了可控的质量管理;同时又制定下发了《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工作手册》,凡相关管理和技术人员(包括乡村医生),全员贯彻;连续组织检查考核,保证了项目持续顺利实施和救治水平的不断提高。
    据了解,为了推进中医防艾工作,河南紧密结合省情,提出了“三统一、三结合”的工作思路,即统一组织领导、统一治疗方案、统一观察指标;临床救治与科研相结合、固定方药与辨证施治相结合、中医药治疗与抗病毒治疗相结合;设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管理构架和医疗体系,根据河南疫情特点和就近治疗原则,项目县中医医院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患者所在村卫生室为主要治疗场所,由县、乡、村三级医生组成的治疗小组负责日常诊疗工作,省专家组定期巡诊会诊,负责疑难病例会诊,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建立了符合河南实际的工作机制,河南的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融入了全省艾防工作体系。河南省中医管理局是河南省艾滋病防治委员会成员单位,邀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副主任参加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专家组,协调沟通项目实施中的具体问题,省卫生计生委规划财务处协调整合专项资金,保证了新增患者中医药治疗费用。
    “这一正确的工作思路为全面实施试点项目起到了关键作用。”张重刚说,近年来,河南中医防艾模式已被全国肯定、推广,但是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是一项长期任务,中医人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还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