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文晓欢 通讯员 赵晓蕾 左亚博
1月22日深夜,在柘城县人民医院产房内,一次不同寻常的自然分娩正在紧张地进行着。没有产妇声嘶力竭的喊叫声,也没有医生和助产士的加油鼓劲儿声,只有一个个鼓励的手势和一张张写满关爱的纸条。 1月22日14时55分,家住大仵乡的产妇孙小妮在丈夫的陪伴下来到柘城县人民医院产二科病区。在沟通过程中,医务人员惊讶地发现他们夫妻俩都是聋哑人。 当天23时50分,孙小妮被送入产房待产。得知孙小妮的情况后,产房的助产士和值班医生赶紧开会。 这场“紧急会议”充分考虑到了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得知孙小妮上过小学,认识字,也会写字,大家达成一致意见:拿出纸和笔,写字、画图,与孙小妮沟通,密切观察孙小妮的表情和身体姿势。 “小妮,我是助产士郝咏梅,您不要害怕,我会一直陪着您,加油!” “现在宫口已经开了3厘米,胎心正常,产程进展得不错,不要担心。您表现得特别棒,加油!” “喝水吗?我去给您倒水,如果您有什么需要或者身体不舒服,一定要提示我们!” 一条条文字配着一幅幅简单的图画,伴着亲切的目光,出现在孙小妮面前,孙小妮紧张的神情慢慢消退。 “小妮,现在宫口已经开全啦!您马上就可以见到宝宝啦!肚子痛的时候要用劲儿,用大劲儿,坚持!加油!” “现在休息一下,您可以做到的,我们都看好您!” “加油,宝宝马上就要出生啦!” 12月23日零时20分,孙小妮顺利分娩。 “恭喜您,您生了一个女孩儿。您特别棒!”看到这张字条,孙小妮笑了,产房里的医务人员也都笑了。 1月24日8时40分,孙小妮和宝宝顺利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