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流感,中医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梦
近段时间,面对流感,中西、西医都能很好地合作起来,比如西医学考虑的是寻找病菌,然后运用抗生素、激素以及抗病毒药物治疗疾病;中医针对患者群体的具体情况,进行中药剂型改革等。流感期间,中医药备受群众青睐:许多患者服用中药,或者接受中医专家的建议,运用中医疗法治疗疾病。 哪一种中药是对抗流感的特效药呢?笔者认为,目前没有很好的办法控制流感,这与流感发生的特点有关,也与医学本身的短板有关。流感具有发病突然、大面积暴发、患者数量多、病毒变异快的特点,以至于人们急于寻找流感发生的原因:现代医学想通过分离感染源,然后运用特效疫苗和药物治愈疾病,进而控制传染源。中医治疗流感的历史是漫长的,比如医圣张仲景就是治疗流感的名医,他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就是一部治疗流感的专著。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看来,对抗流感,中医人应积极采取措施,比如总结治疗经验、汇总经方验方、普及科研成果和中医药知识等,这是凭借疗效取得群众信任的关键。 近日,笔者与一些中医专家聊起了防治流感的问题。一些专家感慨道:现在,群众需要中医、信任中医,所以很多患者喜欢服用中药。可是,能够很好地运用中医药来治疗流感的医生并不多。那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怎样把中医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呢? 一是中医专家应增强运用伤寒理论或者温病思想治疗疾病的意识。在门诊上,有些中医不擅长运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治疗疾病,喜欢运用清热解毒或者通腑清热类药物治疗感冒,很少考虑患者是实证还是虚证等。其实,在具体辨证用药方面,只有辨证准确了,才能开对药。比如热毒,中医治病时应先分清阴阳,再判断寒热、虚实,随后再考虑用药问题。 二是滥用药物,导致病情发生变化。如今,因为药品种类繁多,这就使患者就医、用药方便起来,这是一件好事儿。笔者分析过张仲景生活的时代,那时的药物种类少,但他可以全面地观察病情发展的整体情况。现在,一些患者在就诊之前已经服用了一些药物,比如双黄连、连花清瘟颗粒、感冒胶囊、板蓝根等,这样他们到医院就诊时,病情已经发生了变化,医生就不好辨证了。同时,滥用药物现象在患儿中比较突出,因为家人对孩子特别关心,更希望服药后孩子会很快治愈。针对这次流感,一些专家说孩子易出现腹泻现象,对此需要确认前几天患儿是否服用了苦寒药物。比如,一些孩子发热,服用了苦寒药、泻药、退热药等,这样一来,医生就不好辨别风热、风寒了。 三是服用中药的问题。笔者认为,现代医学的发展促使中医剂型种类繁多,口感比较好,这让群众容易接受中药。尽管如此,中药依然面临着挑战。比如,熬的汤药或者颗粒冲剂的口感不好,即使中药疗效好,但患者喝不下去,也等于没疗效。 综上所述,应对流感,中医应运用中医思维,总结疾病流行的规律,能够客观、准确地运用中医药知识,对预防、治疗流感进行指导。同时,中医人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中药剂型改革,充分发挥出“简、便、验、廉”的优势,让群众易于接受。总之,方便、快捷、有效、廉价是中医药发展的方向。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