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掌禹锡和《嘉祐本草》
中药传说
我国古代医院的类型
以情制情
1
11 1 2018年2月13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以情制情
 

□李具双

    元代学者戴良的《九灵山房集》,记录了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朱丹溪治疗情志疾病的一则奇特医案。书中说,有一个女子定亲了,但要嫁的男人到外地去了,而且一去就是5年不归。这件事对那个女子是个天大的事,因为在那个年代,女子一旦许嫁,哪怕没有拜堂成亲,许嫁的男人若死了或者外出无音信,女子终身不能再嫁,要守寡。该女子在待嫁之年一等就是5年,且那名男子杳无音信,不免忧思成疾。她心思沉重自然没有食欲,积而为病,面壁不食半年,让一般的医生束手无策。丹溪翁为当时名医。他为女子诊脉之后说:“这是得了相思病,气郁结于脾,导致脾不运化水谷,不想吃东西。”进一步了解了该女子的病因之后,他对其父说:“只有让她发怒,或许能治好。怒气上冲,能消除郁结之气,现在需要触犯她让她发怒。”她的父亲由于不懂中医理论,认为朱丹溪的方法不一定对。但是朱丹溪为了病人,还是采取中医特有疗法,掌掴其面而责备她不应想男人,从而让她发怒。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若一个人过度忧愁悲伤,当让他发泄一下,发泄之后会好一些”。该女子大哭发怒之后,忧思之情虽然有所缓解,但病因并没有解除。接下来采取的办法是,哄骗说,她许嫁的男子有书信过来,说他很快就回来了。幸运的是,该女子的许嫁之人果然回来了,她的病自然不再发作。
    朱丹溪治疗该女子的情志疾病,采取的是以情制情的方法,就是七情中某一种情绪过度,就用和这种情绪相克的去制约缓解。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情志类疾病,以及情志类疾病的病机。
    对心理类疾病,比如强迫症、自闭症、焦虑症、恐惧症等,中医归纳为情志类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精神活动状态失常,比如敏感、烦躁、悲观、忧愁、悲伤、易怒、心情沉重;紧张、惊慌、惶惶不可终日等,病因不外是外部刺激和自身的负面因素。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外界刺激和自身负面情绪积聚会导致情志过度,从而影响气血、阴阳平衡,造成脏腑功能的紊乱而发病。
    对情志疾病的治疗方法,传统医学称之为“意疗”。治疗时大多采用移情,即转移注意力等情志心理疗法与药物攻补疗法,目的都是为了重建病人体内气血、阴阳的平衡,恢复脏腑经络的功能。如果七情过度,超越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导致诸多疾病的发生。不少科学家甚至提出,有60%~80%的病,都是由于精神因素所引起的。有学者指出:“在对人的一切不利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过于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
    那么,怎样治疗因情志引起的疾病呢?历代医家一致认为,情志之病,必以情治,针药难效。“心病还要心药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七情不仅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是治疗和防止某些疾病的有效方法,这就是以情制情康复法。这种方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喜伤心,恐胜喜。”意思是说,过度的喜伤心,用恐可以抑制喜。“忧伤肺,喜胜忧”。过分的忧愁伤害肺,用喜气可以冲淡忧愁。七情互相制约的原则,为以情制情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大家都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典型的用恐胜喜的方法。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是治疗情志疾病的大家。他的这则医案就是巧妙应用以情制情的方法加以治疗,以怒胜思,以喜解思,终于治好了该女子因思夫而抑郁不食的顽病治愈。中医认为,脾助胃消化水谷,在志为思,思虑过度,导致气机郁结,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失眠多梦等。该女子因思夫伤脾而不食,丹溪先以言语触怒她,又掌掴其面激怒她,让其郁结之气得以升发,接着以喜告慰,终于让该女子痊愈。
 (作者为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