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七版:诊治参考
 上一版    下一版  
诊治精神分裂症应注意这些问题
实用验方
月经病多与气血失调有关
医案两则
1
11 1 2018年3月1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诊治精神分裂症应注意这些问题
 

南乐县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病学主任医师 王俊成

    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病性疾病,可能包含了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异常的障碍,以精神活动与环境之间不协调为特征。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主要分为阳性症状、阴性症状、情感症状及注意和信息处理方面的认知功能损害症状。此外,患者还缺乏对疾病的自知力,意识不到自己的异常精神状态是一种病态。
    诊断精神分裂症不同于诊断躯体疾病,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脑影像学检查不能发现阳性的病理改变。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初次发病的年龄在青春期至30岁,急性起病者较少。
    做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绝非易事。目前,在临床上对精神分裂症主要依据通过精神状况检查发现的精神症状,结合病史与治疗反应等特点,按照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复杂而多变的临床症状与病程,混杂其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加上有时缺乏知情者提供可靠的病史,都造成了诊断上的困难。

病程与预后特点

    精神分裂症在初次发病缓解后可有不同的病程变化。
    大约1/3的患者可获临床痊愈,即不再有精神病理症状。但即使在这些“康复者”中,由于精神分裂症深刻地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患者在病愈后也会发现自我感受与过去有所改变。
    另一些患者可呈发作性病程,其发作期与间歇期长短不一,复发的次数也不尽相同,复发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与抑郁和躁狂发作有完全缓解期不同,精神分裂症的发作与中止无突然的转变与明显的界限。一些患者在反复发作后可出现人格改变、社会功能下降,临床上呈现为不同程度的精神残疾状态。精神残疾状态较轻时,患者尚保留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另一部分患者病程为渐进性发展,或每次发作都造成人格的进一步衰退和瓦解。病情的不断加重,最终导致患者长期住院或反复入院治疗。
    有利于预后的一些因素包括:起病年龄较晚,急性起病,明显的情感症状,人格正常,病前社交与适应能力良好,病情发作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通常女性的预后要好于男性。

早期症状

    所谓早期症状是指在出现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前,患者常常伴有不寻常的行为和态度的变化。由于这种变化较缓慢,可能持续几个月甚至数年,或者这些变化不太引人注目,一般并没有立即被看作是病态的变化,有时在回溯病史时才能发现。

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个性改变。
    可表现为对亲属、同事或同学的态度从热情变得冷淡,从勤快逐步变得较为懒散,出现不注意个人卫生、不收拾房间、不勤换衣裤等,从过去的循规蹈矩逐渐变得不严格遵守纪律、不拘小节等。
    二、出现类神经症的症状。
    患者可以表现出不明原因的焦虑、抑郁、不典型的强迫、感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失眠以及白天萎靡不振等症状,学生可以出现成绩下降等情况。
    三、出现不可理解的行为。
    例如,一名年轻的大学生,在住院前半年,每天5点起床,背贴墙站立1个半小时,自称这样可以纠正自己的驼背;一名护士发病后,其同事回忆说,患者在1年前就有些古怪的行为,如将所有的体温计编上号,测体温时必须体温计的编号与病床号相匹配,否则就要重测;一名高校学生,有一次将皮鞋泡在装满水的洗脸盆里用刷子刷,当同学问其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回答是各人有各人的刷鞋方法;还有的患者会突然决定放弃一份很好的工作,或突然决定停学,或突然出现冲动行为或攻击行为。
    四、多疑。
    有的患者可以出现对周围环境恐惧、害怕症状,虽然从理智上讲自己也觉得没有什么不妥,但就是感到对周围环境恐惧和对某些人不放心。
    五、对自身某个部位过分关注。
    例如,一名18岁的女性患者,在主要症状出现前的10个月,对自己颈部的一个约1厘米的疤痕过分关注,认为疤痕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外貌,因而不愿意再去上学,四处寻求完全消除疤痕的办法,并表示不解决疤痕的问题就不考虑干其他事情。
    另有一名22岁的男性患者,在主要症状出现以前的6个月,感到自己的鼻子有点儿歪,从而不愿意上班,在家里频繁照镜子,并多次到医院要求做手术矫正。虽然医生解释说他的面部正常,不需要进行手术,但患者仍为自己的鼻子而苦恼。
    由于早期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并且出现的频率较低,加上患者此时其他方面基本保持正常,所以很容易被忽略。患者对早期症状一般均有合理化的解释,亲属虽然能感到患者在某些方面的变化,但会常常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理解患者的症状。
    早期症状虽然缺乏特异性,但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诊断,进而达到对该病的早期治疗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

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

    目前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首先针对阳性症状。在通常的专科诊疗中,医生只对妄想、幻觉、紊乱和攻击性行为及敌对情绪等问题进行评估。这些是患者需要入院治疗、到急诊科就诊、寻求危机干预或引起司法系统注意的常见症状。
    有些医生可能没有意识到精神分裂症还有阴性症状,不知道如何评估这些症状,不清楚治疗对阴性症状的影响,不熟悉可能对阴性症状有帮助的治疗策略。
    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包括动力缺乏,情感反应、言语及行为的减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功能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较阳性症状更大。此外,阴性症状患者的照料者报告的心理负担水平较高。
    阴性症状通常比阳性症状持续时间长,并且更难治疗。在精神分裂症发病后,阴性症状可以在精神病发作的间歇期持续存在,即使无阳性症状,患者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也继续受损。阴性症状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尽管现有的抗精神病药物对阴性症状的疗效有限,但进行心理社会干预合并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以有效地减少阴性症状。

重视早期治疗

    精神分裂症患者第一次发病时的治疗很关键,这时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反应最好,所需剂量也少。如能获得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患者复原的机会最大,长期预后也最好。
    影响精神分裂症预后的关键时期是在精神病发病的前5年,精神功能的损害至此保持在一个平台期,如果处理得当,通常不再进一步恶化。因此,这一关键时期的正确治疗至关重要。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主要为氯丙嗪、氟哌啶醇、奋乃静等,但不良反应较多,使用中存在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依从性问题。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最大的特点是不良反应小。目前已将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阿立哌唑等作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线药物,这些药物对阳性和阴性症状均有效,有利于精神分裂症伴有的情感症状和认知障碍的改善;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好,患者服药依从性也好,有利于长期的药物治疗。
 (作者系濮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濮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